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第一村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拥挤的影子》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5-22 人已围观

我们行走于街巷之中时,不断有人打量我们,神情里有好奇,有警觉。甚或询问,你们要干什么?这在脚步匆匆,各自独立的都市里,是罕见现象。擦肩而过时,谁管谁啊。想来,是我们与他们的气质过于不同。我们的穿着,走路的姿势,我们的目光,都迥异于他们。住在这里的人,无论原住民还是租户,身上有共同的气息。他们在路边围成一圈打扑克,他们吸烟,喝茶,聊天,旁边就是一块菜地。分不清谁是租户,谁是原住民。在村外迎面撞见我们这样的人,他们眼皮都不会抬,见怪不怪。但在村子里,有着相对封闭、自我的沿袭,很少被惊扰。这里是他们的生活之地,从不是什么风景。有人大惊小怪把这里当作风景的时候,他们的神经就会跳动,自觉地绷紧身子。

中午在街边小店点了一份螺蛳粉。菜单上标明,口味有多种,若牛腩、若原味、若鱼丸等,另有一种“招牌螺蛳粉”,价格最高。问有什么区别,答曰,粉中放置脆皮、牛腩、腊肉等。问,脆皮是什么?店主解释了半天,也没明白,等端上来,才发现就是烧猪肉的皮,香脆。此种配料,他处皆无。后查资料,知道烧猪是当地人节庆、祭祖时最重要的一道传统美食。楼村烧猪有自己的制作方法,肉猪的品种、配料、腌制、炉灶、烧烤火候等,颇为独到。清明、重阳时被称为“金猪”。出身广西的螺蛳粉添加脆皮,可谓因地制宜,亦可见村中与村外在渐渐地相互渗透,悄无声息中,还是会改变。只要这改变不太生硬,一切都水到渠成。

巷子里的孩子,大多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整整齐齐。他们的欢笑和神情,与长辈,与这个陈旧的氛围并不很搭,却有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特。要说他们全然天然,什么都没染,也不对。他们其实染了,不是被这个村子,而是被村外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是那个世界的延伸,是那个世界的触角在点拨这个旧村。

楼村号称深圳第一村。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据说村子里开一次股东大会,得提前准备好长时间,要通知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股东,订票、订酒店,等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楼村,种植过漫山遍野的荔枝,并以“中国荔枝第一村”自居(也不知珠三角其他盛产荔枝的村子是否服气)。后来无数的新建厂房掩杀过来,荔枝林被大量推倒,这个名号不了了之,但“深圳第一村”的名号还保留着。以楼村命名的事物:楼村花园、楼村小学、楼村湿地公园、楼村市场、楼村老少活动中心……它们在放大着这个地方的“大”。现在改称社区,名字里仍带一个“村”字,逃不掉的宿命。

今日的楼村旧村分为东西南北四个片区,每个片区还有上、下区或一、二、三区。曾有提议将其再次拆分,以便精细化管理,却无下文。吾意,旧村的街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紧连接在一起,无强行分拆的必要性。走一步看一步或更稳妥。

保留一个深圳“最大”,不在于收纳、集拢和围合,而在于搭建、敞开、交融。外为我所用,我为外所用,这样才能巩固“最大”,扩展“最大”,终极目的则是无声无息中淹没了这个“最”和这个“大”。

皮鞋踩在石板路上,踢踏作响,手抚身边突然伸出来的花叶,颇惬意。两边的墙头上,时不时蹿过一只花猫。正是发情季节,无论公猫母猫,都展现出勃勃生机。走了半天,转过一条小巷,又是一条小巷。寻不到进入时的路径,忍不住拦住一个人,请问,如何走出去。他回身一指,说,前边就是啦。


很赞哦! ( )

上一篇:想去上沙住一年

下一篇:三围断片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