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三围断片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拥挤的影子》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5-24 人已围观

关于前世今生。

社区的后墙上雕着几幅画,将这个地方过去的生活言简意赅地表现出来。画作无奇。将说明文字照录如下:

三围社区位于航城街道南面,东起黄田路,南邻固戍社区、航城大道,西至宝源路,北接机场开发区,现管辖面积约3.4平方公里。三围社区毗邻深圳国际机场,主要居民介于宝安大道与107国道之间,与地铁罗宝线固戍站仅300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势明显。2017年,总人口约75000人,其中户籍人口约750 户约1500人,非户籍人口24250户73500人。

由于三围社区近海(珠江口),早期的三围人民以渔为生,并围海筑基养鱼养虾,基围人的名称因此而来,养的虾就叫基围虾。解放后,基围人洗脚上岸,后瑞村、草围村、塘边村(即后来的三围村)为三围大队,先后归南头、沙井、福永公社管辖,1988年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为后瑞村、草围村、三围村,属西乡公社管辖。2004年,实行城市化,村改制为社区,隶属西乡街道。2007年7月,挂牌成立三围社区工作站。2016年12月,又从西乡街道划分到航城街道管理。

第二段第一句,从字面意思看,以为基围虾始自三围。基围虾乃深圳西部沿海基围人养殖的著名海鲜品种,非三围独有。它是面上的一个点,而非起点。其实“基围”二字亦非本地独有,多年前,中山、番禺等地的海边也有基围人。近300年的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生活习性,统称基围文化。

今日之基围虾,与三围等地仅剩挂着名的牵连。海水渐渐走远,即便市场上仍有基围虾销售,也是他地养殖,辗转运来。近年深圳人口开始外流,三围村很难再达最盛时的75000人,但外来人口仍占绝大多数。他们对这里曾经的出海渔猎、缝补渔网等旧日生活只闻其名,难见其实,无法感同身受。他们当下执掌的与此前截然不同的火热生活,是正在进行时的历史,将来有一天也会被后人偶尔想起,或者装修成木乃伊或者忘掉。

关于地势。

有一段时间,要找一找深圳的奇葩地名,朋友推荐了“三围”。单看这两个字,与女性体貌有关,易产生联想。生活在本地的人天天与之耳鬓厮磨,麻木了,不以为奇。但在村中走一圈,地势高的高,低的低,凹凸有致,甚至称得上妖娆。“三围”村名于此忽然闪了一下。

沿一处台阶走上去,看到一个停车场,汽车是怎么开上去的?一定有另外一条路连通此处,但给人的感觉车是凭空掉下来的,整整齐齐地站在一起,笑嘻嘻地看着你,仿佛说,我们在这里的时间比你长。

顺路前行,左肩处出现一个标牌:三围公园。抬望眼,长长的台阶。拾阶而上,竟有登临高山之庄严肃穆。其实公园就是一个小山包。螺蛳壳里做道场,甚至还打造了一个主题,叫作“自然教育体验径”,一条小路两边设置了数个观鸟台。但闻鸟鸣啾啾,却难见其身,它们应该是被人撵到了更高处。公园顶端平整处耸立大榕树一棵,洒下浓阴近百平方米。时值周末,大妈们在树下跳集体舞,乐声悠扬;小孩子执拍猛打,白色羽毛球在大妈头上飞来飞去。大榕树乃岭南村庄的灵魂,多则几棵,至少一棵。只要它站稳了,它周围的人群也就有了根。

在三围村忽上忽下的路途上,我平视可见别人的腿,别人仰视可见我的后背。土地一下一下颠簸着所有人,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我和他们的身份。

很赞哦! ( )

上一篇:第一村

下一篇:等待拆迁的他们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