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三围断片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拥挤的影子》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5-24 人已围观

关于信仰。

社区工作站也在一个小山包上,下面则是一座土地庙。二者错落叠加。庙不大不小,三四十平方米的样子。高约两三米,方形。门廊挑起。门口立着一个一人高的香炉,上书“有求必应”四个字。这里的“应”正确理解是“回应”,为了不扫兴,先回你一句,表示“收到”。事却不一定办。神又不傻,不合理的要求干吗迁就你?若是非分之想,神可能还会让你走路的时候跌个跟头。他的逻辑,妄人永远不懂。

庙的整体红黄相间,与周围颜色反差颇大,却不突兀。其他建筑都降低了声调,做陪衬状。那不是它压迫了它们,而是自身的亮实在挡不住。

庙门紧锁,正对着小路。敞开的时候,里面的神仙正对着路过的行人。对视一下,行人顿觉气力增加。一个人的力量,一是靠自身积累,一是靠外界的输入。在深圳,几乎每个城中村都残存着这种朴素的信仰符号。时事更迭,世世代代的守护神不肯走开。庙的脚下,一对老人坐着歇息。他们喝一口水,望一望远处。这似乎是个暗语,此处为暂歇之地(扩大为避难所),除了神仙,谁也别想久居此地。回家好好过你的日子去。

▲以热热闹闹的下午向榕树致敬。

▲宁静的暂歇之地。

关于未来。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急匆匆跑来,躲在车后,一只手捂着肚子,一只手捂着嘴,呵呵地笑出了声。一个更小的男孩呼哧带喘地追来,左顾右盼,甚至用询问的眼神看了一下我。我面无表情。再后面,一个白发老太太快步跟上,一手拉住男孩,一手把女孩从车后扯出,朝她后背上狠狠拍了一巴掌,一起向前走去。女孩似乎还沉浸在刚才毫无难度的游戏中,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村边有一片草坪,未经修剪,给人芦苇荡的感觉,积水在草地上悄悄地摇晃,下面的泥土已被泡透。一个男孩子单腿立在路边的自来水管旁,认真地冲洗手中的鞋底。他踩在了泥水中,如果脏兮兮地回家,估计要挨揍。

城中村的孩童有一些共同特点,即他们很少被娇惯,常常在呵斥乃至打骂中长大,生存能力较强。直接的表述是:这里的孩子没那么金贵。最主要原因或为孩子太多,物以稀为贵,以多为贱,故,孩子们自发(或者说自由)成长的机会就多,其心路历程有点类似多年前的农村孩子。谁能想到深圳这样的繁华都市仍被农耕社会映照着。深圳人当初差不多是最难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体之一,但在漫长的计生时代,这里又执行着差不多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比如体制内的一票否决制,违反计生政策,不要在体制内混了。外来工的罚款也异常严重。但政策有多硬,对应策略就有多么细腻。粤地有多子多福的强大基因,体制内的人只要想多生,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至于外来打工者,在野蛮生长时期,今天这里明天那里,管理的漏网之鱼,找都找不到。这些超生出来的孩子如今扮演着人口坍塌的顶梁柱角色,此一时彼一时也。

在广州老城区闲逛时,强烈感受到和深圳完全不同的味道。前者遍布深扎土地的根须,暴烈的风雨可以将其吹断,但血脉还在土里,固有的气息久久不散。而在三围村,土地上同样遍布根系,轻轻一阵风却可以把它们移走,在另外一个地方重新扎进去。剥离之痛,很快就被热热闹闹地抹掉。在一个地方看到被称为文化的东西,起码得三五十年的沉淀。这里仍是进行时。

三围村里的孩子们,在公园的运动器材上上蹿下跳。在杂货店门口举着一个冰淇淋,仰起头来舔舐,阳光照得他们眯起眼来。他们敏捷地在车流中闪身,无来由地坐在路边大声喘气。他们和多年前农村无人管教的孩子一样,时时处危险中,又凭着命运的关照无知无觉地躲过。如果父母没有出来,他们在籍贯地长大,当然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多年以后,他们记忆中城中村里的烟火和拥挤,高楼间狭窄的缝隙,也会成为被怀念的文化之一种,像现在的三围人怀念百年前的渔船。

两者已经截然不同了。


很赞哦! ( )

上一篇:第一村

下一篇:等待拆迁的他们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