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应用创新市场发端(1992—1998 年)
作者:王京生 来源:《创新市场论》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2 人已围观
1.转制:研发机构市场化的改革背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进入了以制度创新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科技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机构改制、科技人员分流方面的变动并不大,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也未有重大变化。
由于历史因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难题涉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现代企业法人治理问题及专利产权的归属等问题,尽管国家对科研机构实施了分流、调整的改革措施,但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仍处于摸索推进、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未能始终把促进科技进步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资料显示直到1999年6月,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内贸、机械、石化等10个国家局所的242家科研机构全部转制为企业,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才有了实质性突破。
2.推动应用研究机构走向市场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科研机构在分类改革上的标准。
基础研究创新市场方面。针对“稳住一头”的改革方案,实施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支持,优化管理机制。所谓“稳住一头”就是对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提供充分保障和持续稳定的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和转变运行机制,形成一支能在国际前沿竞争的力量。提出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应用研究创新市场方面。针对“放开一片”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将技术型科研机构推向市场化。所谓“放开一片”就是对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社会公益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放开搞活,推动科技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具体为调整结构、分流人才,使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成企业法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允许民营科技企业采用股份期权等形式,调动科技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国有科研机构可以改组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试验发展创新市场方面。针对产学研脱节问题,首次提出企业参与研发及推动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多方位平台。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并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培育更具市场活力和能动性的试验创新供给主体。强调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全面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成效:弥补应用研究市场化和交易平台短板
基础研究供给能力显著增强。1991年8月31日,第一批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即"攀登计划")正式启动。截至1995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55个,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累计总投资16.8亿元。1986年开始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 计划"),到1995年年底,"863计划"民口6个领域的15个主题,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获国家级奖或省部级奖567项,达国际水平540项,获专利244项。
填补全国技术交易服务空白。一大批应用型研究机构通过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和实行社会化服务,取得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初步成效。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逐年稳步增长,技术交易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率先实现了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和产权市场的资源融合。截至1998年年底,全国共签订国内技术合同28.17万项,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达435.82亿元,全国已有近1000名骨干经过培训,取得技术经纪人资格。
大力培育应用研究市场主体。组建100~15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择若干个具有较强科技实力、优势互补的大院大所(或高等院校),形成具有研究、开发、设计、培训、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科研开发实体,发挥组合优势,为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提供工程化、系统化、配套化的技术。截至2017年,我国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9个(含13个分中心),涵盖电子与信息通信、农业、制造业、材料等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至1998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212项,地方级项目10537项。1998年全国高新区企业总数已达16097家,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发展到678家。以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深圳华为、长沙远大、东大阿尔派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企业已在微电子、通信、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199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70052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
崔禄春.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发展60年[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发展60年[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153.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进入了以制度创新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新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科技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科研机构改制、科技人员分流方面的变动并不大,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也未有重大变化。
由于历史因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难题涉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现代企业法人治理问题及专利产权的归属等问题,尽管国家对科研机构实施了分流、调整的改革措施,但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仍处于摸索推进、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未能始终把促进科技进步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资料显示直到1999年6月,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内贸、机械、石化等10个国家局所的242家科研机构全部转制为企业,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才有了实质性突破。
2.推动应用研究机构走向市场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5年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科研机构在分类改革上的标准。
基础研究创新市场方面。针对“稳住一头”的改革方案,实施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支持,优化管理机制。所谓“稳住一头”就是对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科技攻关提供充分保障和持续稳定的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和转变运行机制,形成一支能在国际前沿竞争的力量。提出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应用研究创新市场方面。针对“放开一片”的改革方案,进一步将技术型科研机构推向市场化。所谓“放开一片”就是对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社会公益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放开搞活,推动科技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具体为调整结构、分流人才,使绝大多数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机构逐步由事业法人转变成企业法人,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活动;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允许民营科技企业采用股份期权等形式,调动科技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国有科研机构可以改组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
试验发展创新市场方面。针对产学研脱节问题,首次提出企业参与研发及推动建设产学研结合的多方位平台。1995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知识产权等问题,并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培育更具市场活力和能动性的试验创新供给主体。强调促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继续推动产、学、研三结合;全面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向企业扩大开放;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加速科技产业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成效:弥补应用研究市场化和交易平台短板
基础研究供给能力显著增强。1991年8月31日,第一批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即"攀登计划")正式启动。截至1995年年底,我国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55个,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布局,累计总投资16.8亿元。1986年开始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 计划"),到1995年年底,"863计划"民口6个领域的15个主题,共取得研究成果1200多项,获国家级奖或省部级奖567项,达国际水平540项,获专利244项。
填补全国技术交易服务空白。一大批应用型研究机构通过技术成果有偿转让和实行社会化服务,取得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初步成效。全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逐年稳步增长,技术交易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率先实现了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和产权市场的资源融合。截至1998年年底,全国共签订国内技术合同28.17万项,成交技术合同总金额达435.82亿元,全国已有近1000名骨干经过培训,取得技术经纪人资格。
大力培育应用研究市场主体。组建100~15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择若干个具有较强科技实力、优势互补的大院大所(或高等院校),形成具有研究、开发、设计、培训、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科研开发实体,发挥组合优势,为国民经济重点行业提供工程化、系统化、配套化的技术。截至2017年,我国建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9个(含13个分中心),涵盖电子与信息通信、农业、制造业、材料等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至1998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组织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4212项,地方级项目10537项。1998年全国高新区企业总数已达16097家,技工贸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已发展到678家。以联想集团、北大方正、深圳华为、长沙远大、东大阿尔派为代表的一些著名企业已在微电子、通信、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具备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1998年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70052家,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
崔禄春.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发展60年[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技发展60年[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9:153.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