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动植物资源 > 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扫码关注

杜鹃花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作者:王定跃 来源:鹃映鹏城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3-16 人已围观

一、杜鹃花病害

杜鹃花常见的病害有病理性和生理性病害,前者由病原菌侵染引起,如叶斑病、根腐病、叶肿病、煤污病等,后者由环境不适引起,常见的有黄化病等。

1. 叶斑病
 

叶斑病,又称褐斑病、角斑病,是杜鹃花常见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较重时叶发病率可达 40 % ~ 60 %,最重达 90 %,严重影响杜鹃花长势及园林景观效果。病原菌为杜鹃尾孢菌,真菌界无性型真菌尾孢属。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高温、高湿的条件易导致其发生。病原菌主要危害叶片,特别是植物下部的老叶最先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红褐色小斑点,随后扩展成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为灰褐色或灰白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上面产生灰褐色霉层或黑色小点,为病原菌菌丝或子实体。严重时病斑相连,引起叶片枯黄、早落。病原菌以菌丝体的形式在感病植株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措施:(1)加强养护管理:保持泥土呈酸性,施稀薄肥液,补铁和磷,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植株抗病性。(2)摘除病叶:发现病叶及时摘除并集中销毁,以减少循环侵染源。(3)化学防治:每隔一周可用1%波尔多液或56%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洒叶面,连续喷洒2~3次,对预防叶斑病有一定效果。在发病初期,选用 50%多菌灵 500~800 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倍液或50%翠贝悬浮剂 5000倍液轮换喷洒防治,每10~15天1次,连续5~6次。

2.根腐病及茎基腐病
 

深圳地区的杜鹃花根腐病及茎基腐病发病率不高,但杜鹃花感染后死亡率极高,因此在杜鹃花的栽培管理中必须重视对根腐病的防治。根腐病及茎基腐病多发生在杜鹃花的根茎部位,病原菌侵入杜鹃花皮层后,根部出现水渍状褐斑,腐烂脱皮,木质部呈黑褐色,并逐步蔓延,进而扩大到树干,造成养分及水分输导阻断,植株顶端嫩叶逐渐干枯,植株自上而下萎蔫失水,导致死亡。引起根腐病及茎基腐病的病原菌有帚梗柱孢霉、烛台帚梗柱孢霉、柑橘褐腐疫霉、串珠镰刀菌、立枯丝核菌、苹果疫霉病菌等。

防治措施:(1)加强养护管理:保持基质疏松,使其有良好的通透性,避免积水,浇水以满足需要为准,不宜漫灌,宜滴灌、渗灌:种植不宜过密,应注意改善场地的通风条件:增加光照,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进行土壤消毒,培育无病苗。(2)清除感病植株:发现植株发病后,应及时处理发病植株,并对邻近的植物和土壤用 0.1 %高锰酸钾消毒处理,用托布津 200 倍液涂抹主干,每 7 ~ 10 天涂 1 次,连续 3 次,预防感染。(3)化学防治:在 5 ~ 9 月发病期使用甲霜灵和代森锰锌,按 1∶2 的比例复配, 800 ~ 1000 倍液进行喷雾;也可用乙磷铝和杀毒矾 400 倍液喷雾,喷药 3 ~ 4 次效果显著;对于发病较重的杜鹃花可用乙磷铝 400 倍液进行全株喷灌或灌根。

3. 叶肿病
叶肿病又称叶饼病、瘿瘤病,危害嫩叶、嫩梢及花芽,是杜鹃花的常见病害。病原菌为杜鹃外担菌,是担子菌门真菌。在低温、高湿、通风差的条件下,该病易发生和蔓延,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发病为主。
 
病原菌侵染叶片后,叶片边缘开始肿大、变形。严重时全叶肿大肥厚,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瘤状或半球状肉质瘿瘤。病部初期淡绿色,后逐渐呈淡红褐色至红褐色。多雨潮湿时,瘿瘤表面产生白色至灰黑色的霉粉层,为担子和担孢子。新梢受害出现肥厚的叶丛,继而干枯。花受害后变厚,形成瘿瘤状畸形花。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越冬,次年杜鹃花抽梢后,当气温在 10 ℃ 左右时,越冬病原菌便开始产生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保持土壤或基质呈酸性;土质疏松,不积水;促进植株根系生长,提高抗病能力。(2)化学防治:如受害较轻,及时剪除病叶、病枝,立即烧毁,并喷洒波尔多液或托布津等稀释液;发病后使用 65 %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等量式波尔多液 200 倍或 70 %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 1 星期喷 1 次,连续 2 ~ 3 次即可。
 
4. 煤污病
煤污病又称煤烟病,是一种由蚜虫、蚧壳虫引起的次生性病害。在高温、多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生发蚜虫、蚧壳虫等害虫,均加重发病。发病时病菌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病部及病落叶上越冬,次年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
 
防治措施:(1)要着重消灭蚧、蚜等分泌蜜露的传播媒介害虫,适期喷用40 % 氧化乐果 1000 倍液或 80 % 敌敌畏 1500 倍液,还可用 10 ~ 20 倍松脂合剂、石油乳剂等;(2)保持通风透光,植株种植不要过密,以降低湿度,切忌环境湿闷;(3)对于由寄生菌引起的煤污病,可喷用代森铵 500 ~ 800 倍液、灭菌丹 400 倍液。

5. 黄化病
 

黄化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是杜鹃花栽培中常见病害,主要是土壤缺铁或铁元素不能被吸收利用所致。植株发生病变后,叶片变薄、褪绿,叶色苍白,因此也称为褪绿病。新叶缺绿明显,叶片出现病状后影响光合作用,轻时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及观赏价值,严重者会导致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1)加强栽培管理:更换基质,保持基质疏松透气及呈酸性;使用堆肥、绿肥或其他有机肥;避免土壤长期积水导致根系发育不良。(2)当新梢叶色变浅,叶肉变为黄色时,叶脉仍然呈绿色,这时为缺铁症状,要加强栽培管理,可喷施 1 % ~ 5 % 硫酸亚铁,10 天1 次,连喷 2 次,或提前预防。(3)沤根发黄可减少浇水次数和数量,喷施绿邦来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促进根系发育。(4)若是由施肥过量引起的,如施肥后5 ~ 6 天植株变黄,应及时浇水降低肥料浓度,停止使用肥料,用农药黄叶敌 100倍液喷洒,调节植株生长。
 
二、杜鹃花虫害

1. 杜鹃三节叶蜂
杜鹃三节叶蜂是深圳杜鹃在栽培中常见的虫害,经常会大面积暴发,5 ~ 8 月危害最为严重,要及时防治。杜鹃三节叶蜂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昆虫,成虫有蓝黑色光泽,胸背弓起,有倒箭头斑纹和一横纹。翅面上有褐色短毛,胸腹部有短白毛。卵椭圆形。幼虫体长 18 mm 左右。茧丝质,椭圆形。
 
虫害发生时,幼虫取食叶片,喜群集,昼夜均取食,取食时从近叶柄基部叶缘开始,逐渐将叶食尽,仅留主脉及部分叶尖,严重影响植株生长,不但降低了观赏价值及商品价值,甚至还会使植物死亡。
 
防治措施:虽然叶蜂群聚危害时,容易发现,但要及时防治,否则容易造成成片为害。所以人工检查时,发现叶蜂幼虫及卵要将其摘除并踩死;用 4.5 %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000 倍液或 48 % 毒死蜱乳油 1500 倍液或 2.5 % 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 2000 ~ 30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 10 天 1 次,连喷 2 ~ 3 次。
 


2. 杜鹃冠网蝽
杜鹃冠网蝽是深圳杜鹃花栽培中常见的虫害,经常会大面积暴发,6 ~ 9月危害最为严重,要及时防治。杜鹃冠网蝽,俗称臭大姐,寄生叶背面,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杜鹃花的叶背面吸食汁液,使叶面出现很多黄白色的斑点,主脉附近害虫较多,同时在叶背面还可见很多黄褐色、黑褐色的虫粪和蜕皮壳,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若叶片损失营养多,会造成叶片干枯脱落,严重时甚至引起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冬季深翻土地,清理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对密度大的绿带、花径进行疏剪,保持通透性,以减少虫口密度;危害较重的区域可向叶背喷洒 10 %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每隔 7 ~ 10 天 1 次,连喷 2 ~ 3 次。

3. 红蜘蛛
红蜘蛛在 6 ~ 8 月高温、干旱时危害尤为严重,遇大雨及多雨天气则危害较轻。红蜘蛛别名扁螨、茶短须螨,属直螨目细须螨科,成螨、若螨常聚集在叶片背面活动,吸取植株的汁液,使叶片出现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转黄脱落,树势减弱。
 

防治措施:少量红蜘蛛危害时应及时摘除病叶;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草蜻蛉、瓢虫等;大面积为害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 20 %三氯杀螨醇乳油 2000 倍液或 73 % 克螨特乳油 2000 ~ 3000 倍液等药剂进行均匀喷洒,对成虫、若虫、卵均有良好的消灭效果。

4. 小蠹虫
小蠹虫属鞘翅目小蠹科,危害性极大,繁殖能力较强,危害形式以蛀孔和粉蛀为主。
 
杜鹃花在长期的阴雨天气之后,树皮会出现外露甚至溃烂干枯,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受到小蠹虫危害,出现蛀状孔或黄色粉末,严重时黄色粉末会遍布树体,蛀孔范围扩展到整个茎干部分,最终导致树木枯死,但是叶片并不掉。树龄较大的树木受害范围较大。
 

防治措施:及时防治。首先是需要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每隔 15 天检查 1 次。发现后及时处理,在树干上打孔,往孔里注入 25 % 杀虫脒水剂和 20 % 速灭杀丁乳油混合制剂,用塑料薄膜包裹,并及时切除受害枝干,用柴油封闭伤口。如果树干出现腐败组织,需要先将其刮除,随后喷洒敌敌畏乳油和氧化乐果乳油,最后涂抹凡士林。在新成虫羽化前也可用氟硫酸、溴甲烷、磷化铝等药剂进行熏蒸 , 可收到理想的消灭效果。
 
梧桐山技术人员用酒精进行熏蒸能达到较好的消灭虫害效果。小蠹虫对某些挥发性物质有正趋性,用酒精等挥发性物质诱虫也能起到降低虫口密度的作用,可在傍晚时分,将酒精倒入碗或瓶子等容器,置放于植株周围或悬挂在植株上面,直至酒精完全挥发完再行更换。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