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王卫军:海归博士逐浪工业机器人潮头

作者:王京生, 樊建平主编 ; 杨柳著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机器人卷》 责任编辑:forever 2022-12-09 人已围观

2019 年 1 月 6 日,“第十二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 深圳市中科德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 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深圳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串 并联高柔性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 2018 年中国产学研合 作创新成果二等奖。

中科德睿总经理王卫军是典型的学院派创业者,拥有韩国汉阳大学的 博士学位,担任广州先进所(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的简称)机 器人与智能装备中心执行主任,他对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得比较长远。海归 博士逐浪工业机器人潮头,将有怎样不凡的人生经历呢?

公派留学韩国投身名师麾下

王卫军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武汉钢铁集团工作。“这 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我在这里做设备管理工程师,每天按部就班工作,越来越无趣,于是在 2003 年考上中国地质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研究生, 读研阶段是人生转变最大的一个阶段。”王卫军说,“当时刚结婚,很快有 了小孩,既要养孩子,还要还房贷,经济压力非常大,我的导师介绍我去 企业做一些兼职工作,我学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市场开拓一 些基本的东西,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为我日后创业埋下了珍贵的种子。”

▲王卫军在韩国汉阳大学求学

王卫军硕士毕业获得政府互换奖学金公派留学韩国的机会,在出国准 备的一年时间里,为了养家,在武汉科技大学工作一年。 在公派留学生的欢迎仪式上,驻韩大使馆教育处的老师说:“在座的各 位都是国家的优秀人才,国家把你们派到韩国来留学,就是要你们学习韩国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同时要通过你们把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达给韩 国的民众,你们就是中韩两国的‘民间大使’。”原来公派留学生到国外留 学不仅仅要学习国外的技术,而且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自己周边的外国人,促进两国的友谊。这给了王 卫军新的启发。

根据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的要求,他被安排在韩国庆熙大学语学院, 要经过一年的语言学习,要拿到韩语 4 级证书。在学习语言期间,王卫军 需要自己在韩国的各大高校寻找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他在网上寻找到自己 喜欢的专业导师,发出了 5 封邮件,收到的第一封回信是来自汉阳大学的 韩彰秀教授。韩彰秀从事机器人研究 30 多年,是韩国工程院院士,创办 并担任汉阳大学机器人学院首任院长。他邀请王卫军去参观汉阳大学机器 人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王卫军看到了外骨骼可穿戴机器人、监测地铁司机疲劳 驾驶的智能系统、自主导航移动机器人、移动双臂服务机器人、高精密机 器人平台等最新样机,他决定投身在韩彰秀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在韩国学习语言期间,我们公派的学生有很多机会深入到韩国的企 业、农村、政府部门体验学习和交流。我曾在 2007 年底参观了一家坐落 在稻田边的韩国小型工厂,在外面看起来很不起眼,可以说跟我们国内的 小作坊差不多,但是进入里面之后,却让我感到很震惊,全是自动化加工 设备,生产线十分发达,我在国内很少看到这么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整 个小工厂不超过 10 个人,生产的零件基本上都是出口。由此可见中国的 自动化生产水平与韩国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我看来至少还有10年的差距。 我在韩国考察发现,韩国由于人口少,劳动力成本很高,导致了工业自动化程度非常高,韩国较早完成了工业化布局。我回国之后才理解为啥韩国 是世界上工业机器人密度排名第一的国家。”王卫军说,“相比人类而言, 工业机器人有显著的优点,一是生产效率高,只要事先设定好程序,可以 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高难度和高精度的任务;二是可以替代人类在高温、 低温、有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三是能够全天候、不眠不休地工作,只要 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即可,所以我觉得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

“2008 年之前,韩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我们国家 20 世纪 80 年代,认为中国很落后,因此对中国人的态度并不怎么友好,2008 年北 京奥运会的举办,让韩国民众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韩彰秀教授表达了想到中国去看看的想法。”王卫军心想:如果能把韩 彰秀教授带回祖国组建科研团队,那么就有可能为促进我国的机器人水平 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于是,王卫军把韩彰秀教授和同门的师兄弟带到国内参加了两次学术 交流活动,韩国师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十分赞叹。

韩彰秀教授去美国交流很频繁,所以很多理念很超前。因此,他对学 生的要求就很严格,毕业条件也就很苛刻,往往是达到学校的要求了,也 不会让学生毕业。在这样一种氛围下,研究室每个学生的压力都很大,每 周至少要给导师汇报一次研究进展。王卫军说:“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对我说 过的话:‘如果我让你轻松地毕业,那是对你不负责任,因为你达不到博士的水平。’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多少个日日夜夜我都是在实验室中 度过。”

也正是在他的严谨治学的理念影响下,实验室的成果和影响力逐 渐得到提升,韩教授在工业自动化应用和可穿戴机器人领域发表论文共计 563 篇,获得发明专利 223 项,先后承担韩国科技项目、研究院项目、大 型企业项目 241 项,2010 年被韩国政府授予“国务总理奖”,韩彰秀教授 也成了韩国工程院的院士。 2011 年,成立不久的广州先进所在全球范围寻找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的 优秀团队,邀请了韩彰秀教授团队到深圳先进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 术研究院的简称)和广州先进所参观考察。王卫军回忆道:“2012 年春节, 我和韩彰秀教授坐在飞机上返回韩国的时候,交流此行参观的体会,他问 我:‘你想不想到广州先进所去工作?’我当时就点头了,韩教授也微笑着 说他也想到中国来组建机器人研究团队。能把韩彰秀这样的顶级人才吸引 到祖国,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我决心追随韩教授的脚步,陪同他 到中国开展工业机器人的科研和产业化工作。这种人才团队引进模式,将 韩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国内的研究机构,正符合国家的人才引进思路。在我看来,留学的目的不仅要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也要把国外先进的理念, 甚至是国外的人才带回国内,同时与国外的研究团队建立紧密的联系,让 他们共同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这才是留学的最高境界。”

韩国导师来华携手创业之旅

2012 年 8 月,王卫军陪同韩彰秀教授到广州南沙签约,9 月 1 日,广 州先进所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实验室成立,随着实验室人员和项目的不断壮大,2015 年 12 月,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中心宣布成立。 王卫军介绍,韩彰秀教授 2012 年成为韩国未来技术发展咨询委员会 机器人分部的委员长,为韩国未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制订政策。2013 年, 他成为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韩教授派我和另外一名韩国博 士在广州先进所工作,回国两年时间,我们团队做出高速分拣并联机器人、 虚拟工作平台以及并联型 3D 打印机这三个产品,2013 年获得第八届春晖 杯中国留学生创业优胜奖。2014 年秋天我们参加了中国(深圳)创新创业 大赛,获得第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三等奖,第六届 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业行业十佳’称号。获得 2014 智 能装备创新创业大赛杰出‘项目奖’。” 2015 年,韩彰秀教授团队获批了“广东省创新团队”和深圳市“孔雀 团队”。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2015 年 12 月,深圳市中科德睿智能 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韩彰秀教授的机器人实验室,已经研制出很先进的服务机器人样机, 那么,中科德睿为何会选择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创业方向呢?王卫军透露, 韩教授认为中国现阶段需要发展工业自动化,但缺乏很好的工业机器人产 品,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因此就选择了工业机器人作为产 业化方向。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工成本增长很快,工业自动化程度 必然要提升,这就给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王卫军介绍道,如今做机械设备生产线的人和公司很多,但是能做到 极致的却很少。怀着自主创新的情怀,王卫军和他的韩国导师韩彰秀在深 圳这方热土开启了创业之旅。 我国的机械自动化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关键设备做得还不够精细,高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还要依赖进口。 想要做到极致,原材料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编程算法缺一不可,韩彰秀和 学生带着自己研究多年的学术成果在深圳创立公司,正是要将自己原创的 编程算法和技术融入产品中,打造最精细的智能机械设备生产线,做中国 一流的机器人企业,在机械自动化领域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在公司成 立的半年时间里,王卫军走访了几十家企业,与 2 家企业签订了设备研发 合同,与 4 家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2016 年底,中科德睿研制出第一代高速并联机器人,在高速移动连续 运行的状态下,每一台机器人可以达到生产线上 3 个工人的劳动量。“这 种并联机器人的用途很广泛,可以用于制药、食品的生产环节。我们为一 家月饼生产厂设计了一条并联分拣机器人生产线,月饼入托后,装进塑料 包装盒,再分装到大盒子里,投资一条分拣机器人生产线,不到两年时间 可以收回成本,在人工成本越来越昂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如此高效的工 业机器人颇受市场欢迎。”王卫军自豪地说。

人才培养大计用心做强产业

王卫军还有一个头衔就是“工业机器人职业岗位工程师培养项目管理 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他为何会出任这个职务呢? 原来,王卫军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必然会代替大部分 流水线上的工人,那么,工人应该从事何种职业才有前途呢?在开拓市场 的时候,他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单位十分缺乏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有数据 显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将近 10 万,而根据工信部发展 规划,到 2020 年,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达到 100 万台,相应工业机 器人操作维护、系统安装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将 达到 20 万左右。

由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 业刚刚兴起,从事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机器人自动线维护、工业机器人 安装调试等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毕 业生进行二次培训后的人员,而且短期培训难以达到岗位要求,因此机器 人应用人才结构性矛盾和人才荒问题异常突出。在他看来,人工智能虽然发展迅猛,但机器人真正取代人还比较遥远, 人机协同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研发和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工程 师成了这个行业紧缺的人才。

▲工业机器人岗位工程师培养聘书

2017 年 6 月 28 日,全国工业机器人职业岗 位工程师培养项目在北京启动,工业机器人工程师首次有了培养和评价标 准,这或许能对缓解国内机器人应用人才结构性矛盾和人才荒问题起到关 键作用。此后,王卫军担任工业机器人职业岗位工程师培养项目管理办公 室专家委员会主任,参与起草工业机器人工程师培训教材、考试标准等工 作。 王卫军非常热心参与工业大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他相信随着中 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水平会越来越高,对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2019 年 6 月的一天,在采访快结束时,王卫军一边收拾行李一边说: “我平均每周都要出差,要频繁去拜访外地的客户,做详细的技术交流。 中科德睿成立 3 年多,已经引进 2 名外籍教授,5 名海外留学归国博士, 在智能制造行业拥有自主研发的雄厚实力,目前已经推出了高速并联分拣 机器人、VR 六自由度动感平台等智能机器人、立体库等智能设备产品。”

如今,中科德睿在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建设有 2000 平方米的生产 车间,作为中科德睿董事长的韩彰秀教授时常从韩国来到这里指导研发工 作。他曾多次对王卫军说,希望退休后可以彻底留在深圳,为深圳的机械 自动化技术研发做更多研究,为改革开放做出更大贡献。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