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城市建设 > 城建综合 城建综合

扫码关注

精治,探求城市治理的现代化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9 人已围观

当一家企业业绩惊人、利润猛增,人们会称赞它是“黑马”或“独角兽”,只有当这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支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履行社会责任,形成超越企业自身利益的大格局、大视野,人们往往才会把它视为一家值得尊重的伟大企业、卓越企业。
 
一座城市亦是如此。
 
2020年的深圳,已然是一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而土地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历史遗留问题和新问题相互交织、两面夹击,“大城市病”日益显现。
 
开发与保护的博弈、活力与有序的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协调,方方面面,都考验着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需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地管理城市,在“精治”上下功夫,把精细化要求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城市工作各个环节,覆盖城市空间的各个区域,体现在时时刻刻。
 
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努力破解超大城市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打造超大城市治理样板,向世界展现“中国之治”新境界,也是深圳追求卓越的题中应有之义。
 
早在“深圳质量”概念提出之时,这座城市就不仅仅只瞄准经济发展质量。“深圳质量”的内涵一共包括了五个方面: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这与《意见》提出的五大战略定位一脉相承。
 
实际上,在对经济发展路径的一次次选择中,深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优质的产业结构、蓬勃的发展动能,政府在这场城市产业更迭中找到的自身定位,其意义和价值可谓同样重大。围绕“小政府大市场”,深圳持续进行的审批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等,一直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也逐渐让政府回归本位。
 
有为有不为,不缺位不越位。
 
政府的“有为”,应体现在培育发展环境、厚植创新土壤上。
 
优化营商环境,深圳从“一张复印件”开始。因为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导致群众办事需要反复提交各种各样的复印件。
 
“企业能为办事者提供免费复印服务,为什么政府部门做不到?说到底,还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
 
在市委书记王伟中看来,营商环境最大的“痛点”“堵点”,企业和群众吐槽最多的还是政府审批流程、办事效率。

一张小小的复印件,是群众对窗口服务最直观的感受,背后折射的是一个城市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务服务水平。不仅考验部门打破“信息孤岛”的水平,更检验“以办事者为中心”的政务服务理念和水平。
 
通过“精准”的政策疏通痛点、堵点。
 
深圳以一张复印件的“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大提升”、营商环境“大变革”。
 
优化政务服务,深圳率先推出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实施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等。对照世界银行指标评价体系,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计划。到2020年,达到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排名前20名,是深圳的一个小目标。
 
“无论是经济特区还是先行示范区,深圳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兴企、财富流通创造一流的发展空间。当年建立特区就是要用试验的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改革营商环境。可以说哪里的‘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的营商环境就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国务院参事王京生这样认为。
 
40年间,深圳的企业数量从1980年的830家,到1990年的2万家,到2010年的36万家,到2016年的150万家,再到如今的200多万家,近十年来,近乎指数级的增长令人振奋。深圳的商事主体数和创业密度均保持全国第一,是最受创业者们青睐的“创业之城”。
 
这是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也是一份政府改革营商环境的成绩单。
 
政府的“有为”,应体现在运用新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上,让城市更聪明。
 
2019年10月30日,深圳第1000万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南山一家金融科技企业正式开出。自2018年8月全国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在深圳亮相以来,这项新技术的应用迅速在交通、餐饮、停车、零售、互联网服务等行业场景上线。接入企业超过7600家,开票金额超70亿元。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税收治理无疑是一项颠覆性创新的现代税收模式。这种现代技术催生的政府治理模式新变化在深圳还有一连串——
 
“i深圳”App累计整合近4700项政务服务事项,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企业和个人政务办事需要提交的材料减少70%;
 
商事登记等近200个事项实现“秒批”,企业注销业务办理时限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办税事项平均耗时下降40%;
 
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时间分别缩短至30个和41个工作日以内,水电气接入办理时间平均压缩70%,货物进口、出口通关时间分别压缩54%、76%,通关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聪明”的路灯杆、高速路无感支付、扫码乘车全覆盖……
 
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交通……2019年在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第一的深圳,正在酝酿用三年时间打造“城市大脑”和“云上城市”,炼成“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的“最互联网”城市,努力实现科技让城市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
 
依靠“精巧”的技术提升管理的水平、服务的层级。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让城市走向卓越的重要支撑。
 
政府的“有为”,还应体现在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品质的提升上。
 
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的市域协同发展格局,让各区域充分发挥所长、错位发展,形成更多增长极;
 
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香蜜湖新金融中心、后海中心区、光明中心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中心区、宝安中心区等区域,海洋新城、大运新城、北站商务区等片区为着力点,深圳正以高质量加快重点区域开发,提升规划、优化设计,打造若干新城市“客厅”。市长陈如桂曾在一次活动中“解密”了市委、市政府对这些重点区域的战略构想:不仅是高端企业、高端项目、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也是国际交往、文化交流的新窗口,成为引领深圳城市发展的强劲增长极,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名片。
 
不断提升交通枢纽定位层级,提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从机场、港口、铁路、市政道路、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全方位着手,统筹“海陆空铁”,全面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通过“精细”的规划引领增强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深圳正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全球综合服务功能、链接全球的卓越城市。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