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夏夜,在汇食街……
作者:戴木胜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深圳有一条"汇食街",报上早已登了消息,人们也常说那里如何有独特的韵味,而我直到最近才有空一睹它的风采。
那是一个南风拂面的夏夜,我发完电报,从邮局出来,独自在街上踽踽西行。夜色朦胧中,两边的高楼如峻拔的山峦;光洁的深南东路宛如一条笔直的大江;那穿梭般往来的各色车辆恰似艘艘夜航的快艇。这瑰丽壮观的景象,正使我陶然欲醉,猛抬头,忽见一灯光招牌,那"汇食街"三个大字,一下子打动了我的情怀。平日忙于编务,无暇消受各式风味小食. 今晚偏得宽余,何不尽兴体味一番呢?
踏着街口昏黄的灯光走进汇食街,眼前豁然明亮:一条宽不过三丈、长不足百米的小街,两边排列着几十间装修一新的小食店。五颜六色的灯光,闪闪烁烁;络绎不绝的人群,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肉香酒味。置身其间,仿佛到了天上的街市,令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细心观察两边的店铺:这些食肆的面积大抵只有十五六平方米,最宽敞的恐怕也不超过三十平方米,除一两间写着“冷气开放,推门请进”外,其余都装了电风扇。店铺的招牌、字号、大多数含有兴旺发达的意思,鲜红的大字在灯光辉映下,耀眼夺目。再看各家力荐的风味食品,有北方水饺、桂林米粉、东江盐鸡、客家酿豆腐、广州太爷鸡、卓记肠粉、五华牛肉丸……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如此众多的食品,荟萃在一条小街上,我以为取名"汇食街"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汇食街的各家店铺自然不是吃"大锅饭"的。你看,家家门前都一字儿摆着桌椅,使本来就不宽的街道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熙来攘往的食客只能摩肩接踵而过。我小心地穿行其间,每走几步,就有一位衣着入时、搽了淡淡脂粉的小姐,热情地招呼你:“先生,在这里吃吧!”她们诚心欢迎你在她的店里品尝美食,虽然店铺林立,竞争激烈,热情的背面藏着多赚钱的意思,但你不乐意,她们也不敢强拉硬拽,只是惋惜地望着你走过她们的铺位……
我在汇食街考察一番之后,在又一位小姐的盛情招呼下,欢快地踏进一家店门,尚未站定,就有两位年轻的女服务员迎上来,笑容满面地询问想吃点什么。我拣了当门的卡位坐下,点燃一支香烟,将店堂巡视了一遍:小小的铺面只有六个卡位,左右两边各三个,每个卡位的靠背高出人头,前后座位互不干扰,给人安适的感觉。店内的灯光并不强烈,四周的彩灯散射出柔和的光,别有一番情趣。
也许这样的环境较适合亲朋小聚和情人约会吧,我孑然一身,未免有淡淡的孤寂感。斜对面的那个卡位,有两位少女相对而坐,一位穿白底碎花连衣裙,另一位则穿T恤、西装短裤。她们的台面上摆满杯盘碗碟,看样子,在我进来前已吃得不少了。我很羡慕她们“食不厌精”,无拘无束的风度,心想自己像她们那般年纪时,别说上馆子,就是在街边吃碗猪红汤,还要摸摸口袋哩。
“先生,你要的炒田螺和啤酒拿来了。”服务员的甜美声音,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啊!一碟热气腾腾的田螺摆在面前,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尽管我吃过晚饭不久,肚子并不饿,也食欲大振。刘禹锡曾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今天,我这盘中可是有上百颗青螺呵,足够慢慢受用了。我悠悠地喝着啤酒,用牙签将螺肉挑出来,慢慢地送到嘴边,细细地咀嚼着。此时此刻,尘世的烦扰、工作的压力、脸上的倦容都消失了,先前的孤寂感也随之一扫而光,心中只觉得有无限的人生乐趣。
正当我喝得微醉时,进来一对年轻的恋人,而且就坐在我左侧的卡位里。他们将粉红色的“食谱”打开,一页页地看下去,慢声细语商量着、挑选着心爱的食品。他们眉目传情,时而喁喁细语,时而又开怀大笑,仿佛这小小天地都是他们两人的。
我在这间小食店整整消磨了一个小时,啤酒喝完了,碟中的田螺也所剩无几了,于是,起身到柜台付账。收款的是位胖大姐,我问她:“生意不错吧!”她笑着说:“麻麻地(过得去)啦!”再问她店铺营业到几点,她说一般要到凌晨两点左右才关门呢。当我离开时,她一再说:“多谢,多谢,欢迎下次再光临。”
走出汇食街,来到解放路,又见灯火璀璨,车水马龙。人们在炎热的夏夜,似乎更显得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回家的路上,我默默地思索着:汇食街的独特韵味在哪里呢?深圳有不少装修豪华、气派不凡的大酒家,为什么许多人(包括港澳同胞、华侨、外国游客)却乐意光顾小小的汇食街呢?
我想起了香港专卖女性用品的“女人街”,大排档多得数不清的庙街,那些地方的经营形式与深圳的汇食街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顾客如云,别有风韵。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有人喜欢“大江东去”,有人却偏爱“小桥流水”。丰俭由人,即使花不多的钱,也能品尝到可口的食品,得到良好的接待——也许这就是汇食街的魅力吧!
那是一个南风拂面的夏夜,我发完电报,从邮局出来,独自在街上踽踽西行。夜色朦胧中,两边的高楼如峻拔的山峦;光洁的深南东路宛如一条笔直的大江;那穿梭般往来的各色车辆恰似艘艘夜航的快艇。这瑰丽壮观的景象,正使我陶然欲醉,猛抬头,忽见一灯光招牌,那"汇食街"三个大字,一下子打动了我的情怀。平日忙于编务,无暇消受各式风味小食. 今晚偏得宽余,何不尽兴体味一番呢?
踏着街口昏黄的灯光走进汇食街,眼前豁然明亮:一条宽不过三丈、长不足百米的小街,两边排列着几十间装修一新的小食店。五颜六色的灯光,闪闪烁烁;络绎不绝的人群,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肉香酒味。置身其间,仿佛到了天上的街市,令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怀着极大的兴趣,细心观察两边的店铺:这些食肆的面积大抵只有十五六平方米,最宽敞的恐怕也不超过三十平方米,除一两间写着“冷气开放,推门请进”外,其余都装了电风扇。店铺的招牌、字号、大多数含有兴旺发达的意思,鲜红的大字在灯光辉映下,耀眼夺目。再看各家力荐的风味食品,有北方水饺、桂林米粉、东江盐鸡、客家酿豆腐、广州太爷鸡、卓记肠粉、五华牛肉丸……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如此众多的食品,荟萃在一条小街上,我以为取名"汇食街"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汇食街的各家店铺自然不是吃"大锅饭"的。你看,家家门前都一字儿摆着桌椅,使本来就不宽的街道只有一条窄窄的通道,熙来攘往的食客只能摩肩接踵而过。我小心地穿行其间,每走几步,就有一位衣着入时、搽了淡淡脂粉的小姐,热情地招呼你:“先生,在这里吃吧!”她们诚心欢迎你在她的店里品尝美食,虽然店铺林立,竞争激烈,热情的背面藏着多赚钱的意思,但你不乐意,她们也不敢强拉硬拽,只是惋惜地望着你走过她们的铺位……
我在汇食街考察一番之后,在又一位小姐的盛情招呼下,欢快地踏进一家店门,尚未站定,就有两位年轻的女服务员迎上来,笑容满面地询问想吃点什么。我拣了当门的卡位坐下,点燃一支香烟,将店堂巡视了一遍:小小的铺面只有六个卡位,左右两边各三个,每个卡位的靠背高出人头,前后座位互不干扰,给人安适的感觉。店内的灯光并不强烈,四周的彩灯散射出柔和的光,别有一番情趣。
也许这样的环境较适合亲朋小聚和情人约会吧,我孑然一身,未免有淡淡的孤寂感。斜对面的那个卡位,有两位少女相对而坐,一位穿白底碎花连衣裙,另一位则穿T恤、西装短裤。她们的台面上摆满杯盘碗碟,看样子,在我进来前已吃得不少了。我很羡慕她们“食不厌精”,无拘无束的风度,心想自己像她们那般年纪时,别说上馆子,就是在街边吃碗猪红汤,还要摸摸口袋哩。
“先生,你要的炒田螺和啤酒拿来了。”服务员的甜美声音,把我从沉思中唤醒。啊!一碟热气腾腾的田螺摆在面前,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尽管我吃过晚饭不久,肚子并不饿,也食欲大振。刘禹锡曾用“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今天,我这盘中可是有上百颗青螺呵,足够慢慢受用了。我悠悠地喝着啤酒,用牙签将螺肉挑出来,慢慢地送到嘴边,细细地咀嚼着。此时此刻,尘世的烦扰、工作的压力、脸上的倦容都消失了,先前的孤寂感也随之一扫而光,心中只觉得有无限的人生乐趣。
正当我喝得微醉时,进来一对年轻的恋人,而且就坐在我左侧的卡位里。他们将粉红色的“食谱”打开,一页页地看下去,慢声细语商量着、挑选着心爱的食品。他们眉目传情,时而喁喁细语,时而又开怀大笑,仿佛这小小天地都是他们两人的。
我在这间小食店整整消磨了一个小时,啤酒喝完了,碟中的田螺也所剩无几了,于是,起身到柜台付账。收款的是位胖大姐,我问她:“生意不错吧!”她笑着说:“麻麻地(过得去)啦!”再问她店铺营业到几点,她说一般要到凌晨两点左右才关门呢。当我离开时,她一再说:“多谢,多谢,欢迎下次再光临。”
走出汇食街,来到解放路,又见灯火璀璨,车水马龙。人们在炎热的夏夜,似乎更显得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回家的路上,我默默地思索着:汇食街的独特韵味在哪里呢?深圳有不少装修豪华、气派不凡的大酒家,为什么许多人(包括港澳同胞、华侨、外国游客)却乐意光顾小小的汇食街呢?
我想起了香港专卖女性用品的“女人街”,大排档多得数不清的庙街,那些地方的经营形式与深圳的汇食街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是顾客如云,别有风韵。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有人喜欢“大江东去”,有人却偏爱“小桥流水”。丰俭由人,即使花不多的钱,也能品尝到可口的食品,得到良好的接待——也许这就是汇食街的魅力吧!
选自《深圳特区文艺丛书·散文选》,
海天出版社,1990年8月版
海天出版社,1990年8月版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掠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