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我国艺术品金融发展困境与深圳“至正模式”的探索研究报告

作者:刘双舟 吴福庆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智库研究蓝皮书(2021)》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03 人已围观

 
六、深圳“至正模式”对艺术品金融实践的创新与成就
 
艺术品金融作为一种以艺术品为投融资对象的金融实践活动,包括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艺术品银行(其实质是艺术品租赁)、艺术品质押、艺术品典当、艺术品证券化等多种模式。总体上看,艺术品金融在我国十几年发展的兴衰轨迹与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艺术品金融的兴起,艺术品市场的急速下滑也导致了艺术品金融热度的骤降。除了少数几款艺术品基金得益于艺术品市场短暂的快速发展而成功兑付,以及个别地方银行开展的一些小额艺术品抵押贷款业务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他艺术品金融模式几乎找不到成功的案例或值得推广的经验。深圳至正文博集团十余年来孜孜以求地开展艺术品金融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终于成功跳出了“艺术品金融空转”的困境,使艺术品金融实践在深圳这块充满创新魅力的土地上真正落了地,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至正模式”,值得学习推广。
 
深圳至正文博集团借助旗下深圳至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拍品征集、鉴定、评估、拍卖到银行放贷建立了一整套直接、安全、高效、透明的艺术品拍卖与金融相结合的艺术品金融模式,所有拍卖成交的拍品均可在指定银行以拍卖成交价直接抵押贷款60%,改变了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拍卖模式,使艺术品拍卖后在银行抵押贷款和普惠理财成为现实和常态,使艺术家、收藏家、投资者有了盈利的保障。“至正模式”一经推出就在拍卖界和金融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受到广大艺术品收藏者的欢迎,更得到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大力支持,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提出的“支持深圳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拍卖中心”提供了生动范例,对推动我国艺术品金融实践真正落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正文博集团能够跳出十余年来诸多艺术品金融实践模式的困境,成功推出“至正模式”,主要取决于其坚持不懈的创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至正模式”跳出了“理财金融”的思路,注重艺术品文化价值的发挥
 
艺术品金融的主要实践模式是艺术品基金。艺术品金融在我国的实践始于金融理财活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财富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造条件增加公民财产性收入成为国家的主导政策,投资理财开始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随着物价的快速上涨,把钱存到银行去的收益抵不过物价的上涨,通胀预期迫使人们要寻求新的资金保值途径。如何理财成为人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社会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紧随股票、房产和黄金等投资对象之后,艺术品也开始走进了投资理财的范围,买艺术品不再是出于爱好的收藏,而成为保值增值的投资行为。但是艺术品毕竟不同于股票、房产和黄金,投资艺术品有很高的专业门槛,“看不懂”成为投资艺术品的主要障碍。于是众多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开始以艺术品为投资理财对象发行艺术品基金,并许诺以短期高额的回报率吸引看不懂艺术品的公众购买艺术品基金进行理财。对于投资者而言,几乎没有人在乎艺术品的文化艺术价值,而看中的仅仅是到期兑付的投资收益,艺术品完全沦为了“投资的工具”。我国2009年开始出现艺术品信托投资基金,市场一度非常火爆,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就发行了45款理财性质的艺术品基金,兑付期限长则3年,短则2年甚至1年。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骤变,绝大部分艺术品基金都未能成功兑付。“至正模式”从一开始就吸取了“理财金融”失败的教训,将重点放在如何发挥艺术品文化价值上。至正文博集团没有采用发行艺术品基金的纯理财模式,而是借助旗下的至正国际拍卖公司,依托艺术品拍卖来探索艺术品金融的可行方向。艺术品拍卖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品交易方式,竞买人大多是艺术品的爱好者,参与艺术品拍卖的动机不是单纯的投资理财。所有拍卖成交的拍品均可在指定银行以拍卖成交价直接抵押贷款60%这一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减轻了竞买人资金压力,极大地提高了竞买人参与拍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盘活了金融业务,拓展了金融机构为艺术品市场服务的空间,真正将金融与艺术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二)“至正模式”改变了“精英金融”的导向,积极引导艺术品的大众消费
 
依赖精英消费是艺术品金融实践中存在的一个误区。传统的艺术品市场是以收藏和投资为主要内容的市场,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有钱人”,即高净值资产人群和中产阶级,与普通大众几乎无缘。经济活动不外乎生产和消费,金融是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如果没有大众的艺术品消费,不能培养社会大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消费习惯,艺术品市场就不可能长久发展,艺术品金融也就无法持续发展。实践证明,2012年以来艺术品市场出现的明显下滑及艺术品金融实践的诸多失败,不是我国艺术品生产过剩导致的,而是艺术消费不足造成的。其实不是大众不消费艺术品,而是消费不起,艺术品金融参与门槛过高是影响艺术品金融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至正模式”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艺术品金融业务定位为大众艺术消费模式。近年来,至正国际拍卖公司举办的艺术品金融性质的拍卖会已经成交600多件艺术珍品,总成交额逾10亿元,绝大多数艺术品的成交价都没有明显偏离拍卖前的估价,拍卖会从不以追求高价成交或天价成交为目的。“至正模式”摒弃为投资理财服务的观念,坚持让爱好艺术品的大众真正能买得起艺术品的大众消费理念,让艺术品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至正模式”突破了“鉴定评估”的瓶颈,解决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让金融机构放心参与
 
艺术品银行质押融资属于艺术品金融的传统业务,早在民国时期的银行中就已经有相关的案例记载。但是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对开展质押融资业务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存在着一些难以化解的风险。艺术品的真伪是质押融资面临的首要风险,目前艺术品鉴定市场比较混乱,存在着鉴定人员专业素质不一、对鉴定结论不负法律责任等诸多问题。真伪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巨大,而金融机构并不具备专业的艺术品鉴定人员或团队。艺术品价值评估是银行质押融资面临的第二风险。艺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估对象,影响其价值的因素非常多元化,无法采用单纯的财产评估方式来进行估值。艺术品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放款的额度,而国内目前缺乏统一的艺术品评估标准,估值问题成为艺术品质押融资的一个重要风险源。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时,在贷款人违约到期不能还款的情况下,银行还面临着质押品变现的商业风险。为了规避这些风险,有些金融机构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2009年,潍坊银行推出艺术品抵押业务,为李苦禅、于希宁等国画大师作品发放262万元质押贷款;2010年,深圳市某公司以其收藏的中国苏绣艺术大师的一批艺术珍品作为担保,获得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3000万元贷款;2011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景德镇分行接受申请人的陶瓷艺术品为质押物,发放300万元贷款。在这些案例中,尤以潍坊银行质押融资案例为最典型。为了防范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中的风险,潍坊银行制定了严密的业务流程,先后与鉴定机构、保管机构、担保机构等签订协议,并退出“预收购人”制度。烦琐的安全保证制度和业务流程令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望而却步。深圳至正文博集团则利用自身优秀的鉴定评估团队、坚实的博物馆资源和强大的反担保实力为金融机构和广大艺术品爱好者推出了服务平台,提供包括鉴定、修复、评估、拍卖、协助放贷和随时变现等一站式服务,形成业务闭环,从根本上解决了金融机构和买受人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参与各方的交易成本,让艺术品金融业务得以安全和高效运转。
 
(四)“至正模式”超越了境外“第三方保证”模式的局限,丰富了国际艺术品金融的实践模式
 
在艺术品金融领域,境外拍卖机构曾探索出“第三方保证”模式。在拍卖前由第三方保证以某个价格购买委托人送拍的艺术品,如果拍卖中以更高的价格成交,则第三方将分得一部分拍卖佣金作为回报;如果流拍,则由第三方以保证的价格收购该艺术品。无论拍卖成交与否,委托人都将实现其融资目的。在这一模式中,第三方参与拍卖的行为变成了有一定风险的投资,而委托人参与拍卖的行为则变成了融资。第三方保证拍卖活动则成为一种确保投融资顺利完成的金融业务。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旦在拍卖前找不到提供保证的“第三方”,则此模式将无法进行,各方的愿望也将落空。相比较而言,“至正模式”则不受“第三方保证”的限制,任何在拍卖会上成交的艺术品均可以享有金融机构事先承诺的贷款资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第三方保证”模式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