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新空间引领新服务

作者:师丽梅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17)》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09 人已围观

一、引言
 
21世纪对图书馆而言,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短短十余年间,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以手机App、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移动服务,以微博、微信、微平台为代表的微服务,以及以O2O、SNS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兴起,无一不在深刻影响并颠覆着传统图书馆,包括建设模式、服务模式与管理模式,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读者信息需求与利用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商业搜索引擎,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图书馆文献中心的地位,正在成为或者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科研检索信息、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和新时代的信息中心。图书馆一直视为核心业务的信息服务,其不可替代性、便利性、优越性正在逐步丧失,特别是数字出版、网络开放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也在不断弱化。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是继续拥抱时代的变革,还是抗拒时代的潮流,关乎图书馆的未来。
 
可喜的是,正如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所言,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有机体。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近年来城市图书馆也在不断转型,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发展,从“市民的城市书房”向“第三空间”或称“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回归社会与社区,成为区域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创客中心、社交中心、培训中心、艺术展览中心,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新的发展趋势。其实国外图书馆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行动起来,如伦敦陶尔哈姆莱茨区(Tower Hamlets)地方议会在2004年底关闭了原有的12所公共图书馆,取而代之的是建设了7所地处闹市的集购物中心、成人教育、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于一身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场所——“概念商店”(Idea Store)①,把原本分散的公共服务功能集中起来,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公共空间,受到了公众的欢迎②。
 
本项目旨在透过国内外“公共空间”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全球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最新实践与变革,从新空间、新服务带来的新技术体验功能、知识共享功能、文化共同体功能、社会创新功能着眼,重点研究与探索如何实现图书馆文化空间的营造,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革新。
 
二、理论溯源

(一)文献调研


为了摸清国内外公共文化空间研究情况,项目组于2015年6月到10月开展了多次文献调研,本项目文献调研平台以深圳文献港为主,辅以互联网检索。
 
项目组选取“文化空间”“第三空间”和“信息空间”等作为主要关键词,开展检索,共获取到1206篇外文文献和759篇中文文献,具体各年度文献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2015年数据截至6月):
 
 

从图一和图二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图书馆界关于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虽然晚于国外,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逐年递增态势非常明显,2009年以来每年论文数量均维持在80篇以上。
 
具体从发表时间来看,2005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国家图书馆学刊》刊发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可视为我国图书馆界开展空间研究的启蒙论文。同年11月王旭艳在《情报杂志》发表《信息共享空间拓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机遇》,邬宁芬在《图书馆杂志》发表《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分别对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进行了研究。从被引次数来看,《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以及《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是被引次数最多的3篇论文,分别达到了288、248和133次,可视为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的经典论文。

(二)理论基础

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理论基础来自雷·奥登伯格的第三空间理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主要使命的定义两个方面。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第三空间理论源于1989年出版的《绝好的地方》一书,书中率先从人类社会活动角度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相对于第一空间家庭和第二空间工作环境而言,第三空间是自由、宽松、便利的,没有家庭角色的束缚、没有职场的等级压力,人们可以自由地释放自我、放松心灵的自由交流的公共场所(把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城市公园、咖啡店等公共空间称为第三空间)。其特质包括:中立场所、人们无级别划分、易于接近和驻留、场地轮廓简单、使人们情绪很愉快、谈话是主要的活动形式、家庭以外的又一个家等。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图联对于图书馆的基本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核心理念都是一致共通和一脉相承的。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生学习、独立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公共图书馆服务核心应该是与信息、扫盲、教育和文化密切相关,并列出了公共图书馆12点主要使命。④2013年新加坡国际图联大会批准《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与发展的宣言》⑤,其中提到图书馆为大众提供机会、图书馆鼓励人们自我发展、图书馆提供对人类知识的访问、图书馆提供专家指导、图书馆是利益相关者社会的一部分、图书馆必须被纳入发展政策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和《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与发展的宣言》充分肯定了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地位与价值,同时图书馆应以服务为导向,为社会民众提供终生学习的平台与基本条件。

(三)理论发展

基于图书馆第三空间的两个基石,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图书馆领域关于图书馆作为“地方”(place)或“空间”(space)的探讨和研究越来越多。
 
查尔斯·B.奥斯本(Charles B.Osburn)在《回归地方》一文中,分别从心理学、神经学、地理学、哲学、建筑学的视角探讨了图书馆作为“地方”(place)的概念以及其在图书馆管理和设计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图书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读者对图书馆实体空间反馈而形成的主观体验与感受,主观性是体验空间的本质特性。这一观点为图书馆空间的营造与管理提出了一种思考方法,即依托空间使用者主观心理与生理体验来思考空间。
 
布施曼(Buschman)和莱基(Leckie)合编的《图书馆作为地方:历史、社区和文化》则从公民社会发展历程、社区及文化的维度提炼出一系列提供空间思考方式的理论,并简要介绍空间理论和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认为图书馆属于“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它是一个公众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地方,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众在阅读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通过民间社团、学术协会、阅读小组等机构的核心,他们自发聚集在一起,而图书馆、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则对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
 
美国社会学家雷·欧登伯格(Ray Oldenburg)认为“第三空间”是指除了家庭、办公室之外的第三个地方。他在其代表作《绝好的地方》中指出“第三空间”对于公民、社会、民主政治及公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空间是一系列的社区生活与设施,它是促进公民之间形成更为广泛和富有创造力的相互关系的“锚点”(Anchor)。一个真正的第三空间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免费或廉价的;②可以获取食品和饮料,尽管这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很重要;③高度的可访性;④接近或临近公众;⑤对经常来访者具有影响力;⑥受欢迎的和舒适的;⑦可以认识和会见新老朋友。从欧登伯格对“第三空间”的定义和描述中可以看出,第三空间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促进社会交往、丰富公共文化的重要地点与场所。在城市或社区中供公众聚集与交流的广场、公园、咖啡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具有“第三空间”的特征。
 
2009年8月,第75届国际图联大会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卫星会议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和场所”为主题,其中“作为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从图书馆建筑到信息建设等多角度讨论了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的可能性和做法。由此,第三空间理论在图书馆界引起广泛反响,让图书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之一,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
 
国内理论研究方面,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提出的“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价值”。他认为“图书馆是一个交流中心,不仅仅是静态知识的交流中心,更重要的是动态知识的交流中心,就是人和人的交流中心,是一个信息共享空间”,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是未来图书馆继续存在的依据。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认为,作为第三文化空间的图书馆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空间,它吸收了欧登伯格三个空间理论中第三空间“轻松、自由、平等、交流”等特点,力图打造图书馆区别于其它机构的文化物质,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第三文化空间=第三空间+文化空间”。
 
纵观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公共空间”研究的基本观点,为了应对新技术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图书馆作为场所与空间的价值受到普遍关注,基于图情学、社会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图书馆空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为应对变革与挑战的重要方向。“第三空间”的首要功能是包括休息、阅读、收集信息等在内的服务功能,而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强大优势。社会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文化学习、休闲健身等文体休闲时间大幅压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呈现出更高、更新的特征,新时代的“读者需求”不仅包括对知识资源质量和服务的需求,还包括利用图书馆体验需求,读者希望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学习的圣地,更是他们慰藉心灵、休闲放松的栖息地。
 
三、深圳地区新空间服务实践

(一)项目调研

为了摸清深圳地区文化空间建设与服务情况,项目组设计了《新空间与新服务调研表》,调研内容包括空间名称、建设目的与宗旨、服务内容、服务效益以及比较分析五个方面,对深圳图书馆、罗湖区图书馆、宝安区图书馆和福田区图书馆的新空间开展的新服务进行了项目调研。

(二)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深圳图书馆、罗湖区图书馆、宝安区图书馆和福田区图书馆近年来均建设了新空间,其中深圳图书馆创设了南书房,罗湖区图书馆创设了悠·图书馆,宝安区图书馆创设了社区阅读中心,福田区图书馆创设了创意生活空间和一间书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