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当代书院的综合阅读探索

作者:陈悦成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17)》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6-09 人已围观


三、紫禁书院对中国传统书院精神的继承

文化学者王鲁湘表示:“教育打破固化的社会阶层对于人才的限制,然后使得优秀的人才通过读书这个途径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可以为公众、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栋梁之材。”“有人把书院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评价得要远远超过官学的制度,对学问的贡献甚至超越于科举制度。”充分说明了书院对于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引导作用。

古代书院提倡独立自治,且大多属于私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个人、家族或者所拥有的土地收入,同时古代书院也是私人讲学的场所,许多理学家以书院为基地,探讨学术、讲授自己的著作、传播理学思想,对四书五经不是宣讲传统的注解,而是讲述自己的见解。他们更多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体认,强调个人人格修养以及思想学术修为,许多学生仍以学而优则仕为奋斗目标,虽然对社会时事进行一定的探讨与抨击,但却不能真正做到教育和改革社会。人,生来就是社会人,具有社会性。人参与社会就要积极从事社会公共事务,关注社会普遍的、广泛的群众利益,重视人际交往、社会照顾、环境卫生等公益事项,这关系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和官方合作,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紫禁书院希望不仅能够传播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希望能够在各类培训活动中体现人文精神,并且注重培养参与者的人格精神,希望在过程中挖掘、光大个人,同时将个人推入社会,在社会中成就自己。“明德新民”四字出于《小戴礼记·大学》篇,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儒学大师朱熹将“亲民”改为“新民”,并作解说。明德,指儒家的精神是肯定每个人本来具有光明的德性,具有成就伟大人格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而通过教育则可以发掘、体认、提升、光大学子本来具有的“明德”,成就伟大的人格。新民,指在儒家的思想看来,伟大人格的成就并不止于个人的修养和一己的通识博知,而在于推己及人,关心、教育和改革社会。

书院精神的当代诠释,顾名思义,除了要体现书院的原有精神,还要结合当代背景做一个全新的体会。其实不只是书院的精神,就连书院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内容。

香港艺评人、策展人张颂仁就认为:“读书会、学院遍地开花的现象,体现出大家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满意,对于职业以外的教育体制也是不满足的,这其实也普遍地反映了我们现在对于新学制的一个反省。我想现在的学问核心,在中国学问里面来说,最欠缺最需要补充的就是理学的线索。”

以往人们对书院精神的理解和研究,大都基于自己的政治或学术立场,更多关注的是书院之“器”,而非书院之“道”。“器”固然非常重要,但“道”更为书院的灵魂。近年来,在以往研究书院史料的基础上,对书院所蕴涵的精神生命的追问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人们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启示,并以此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胡适认为书院的精神应该代表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之后有学者陈东原认为除了胡适认为的三种精神之外,还要有自动讲学、不受政府干涉、反科举的精神;在军阀专制主义强压政治的年代,众多学者认为书院精神还应该有自动、自由的民主精神;傅顺时认为书院精神应该是:时代潮流、怀疑态度、科学方法、人格精神、自动学习、反对科举;还有学者认为讲学自由、经济独立也是书院应有的精神。书院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书院办学之魂,是其最有价值、最核心、最永恒的东西,书院给我们留下的东西非常多,但有两点最为根本:一是书院的人文主义精神,一是书院的变革精神。这两点是超越其他方面的书院的魂,这是因为书院是中国文化生命所系,中国文化的根本是关于做人的学问,是烛照生命、止于至善的学问,以教弘道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同时书院的出现是教育变革的结果,是官学衰微后教育创新的结果,是科举制度下文化人自觉抗争的产物。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终极所指,为书院变革提供了目标、方向和精神动力,同时弘扬人文精神需要教育打破各种僵化体制的限制,可以说没有变革也就没有人文主义精神。从书院发展历史看,背离了这两种精神的书院,是名存实亡的。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原因在于书院“私人讲学,培养通才”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传统教育中最有价值、最值得保存的部分。“在传承中变革,在变革中传递”,正是盐田紫禁书院的核心追求。

四、紫禁书院在中国全球化时代中的想象

古代书院具有开放精神,具体体现在开门办学、生徒多样;实行“讲会”制度;提倡自由讲学、游学等,但这都只限于书院内部或书院之间。书院在明朝开始走出国门,传到东亚、东南亚甚至一些欧美地区,走向了世界,在全球化更甚的今天,书院的开放精神已经扩大成了世界精神。

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既指“世界的压缩”,又指世界“整体意识”的增强。本质上,全球化是指生产力(核心是技术)和社会关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全球扩散,其直接后果便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日益加强。“科学可以无国界,政法、经济、文、哲、史、艺诸科不能无国界。”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使得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等社会层面开始突破国界这一围城,向世界寻求发展。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我们成了世界人。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在一些核心文化理念上却往往呈现出西倾,资源上也向西靠拢。最明显的例子是中国学生到西方留学现象日趋增多,同时西方一些著名的学府也已经向东迈进,并在东方社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紫禁书院的目标并不是要割裂这种全球化的融合状态,只是希望在全球化的同时,能让更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树立文化自信,这样即便到西方社会学习、生活,也可以保持文化自信,不会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对方的文化理念,甚至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第一线。

而如果能在世界范围内开设更多的“紫禁书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紫禁书院展望


2016年作为盐田紫禁书院的探索期,固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和“读书”的结合依然有些许欠缺。虽然平时也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在紫禁书院幽静的环境里学习,但并没有形成常态。为此,2017年,盐田紫禁书院专门打造了“紫禁书院读书会”品牌,希望通过古籍经典和当代优秀作品的分享式阅读,传播“开卷有益”的理念,让更多市民参与到读书这种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的文化活动中。这样的方式也能够让更多热爱读书的人汇聚一堂,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激发富有当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创意在此萌芽。

如此情形也正是书院当前的文化处境:除了接续古代书院传统,一座现代书院还要面对自身的文化际遇、全球化的世界形势、技术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强大潮流,于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她要承担的使命显得日益重大而艰巨了。书院如何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安静下来,如何在冷寂中沉思明辨,迈出追求真理的脚步,没有成规可循,一切都有待书院人自己去慢慢寻索,在前行中积累、沉淀和总结。

与此同时,本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的愿景,盐田紫禁书院还会进一步加强和传统手工艺的结合,把全国各地优秀的非遗手工艺汇聚到盐田,打造一个非遗传承人流动传习工作室,把“鱼灯”以及“沙头角鱼灯舞”这种和盐田海洋文化关系密切的手艺带到盐田紫禁书院;或者把“潮州手拉壶”“泥炉”“漆艺”这些和茶文化相关的手艺带到盐田紫禁书院,让紫禁书院和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结合更紧密;又或者把“汴绣”“苏扇”这类审美意味浓厚,可以和生活方方面面如服饰、家居用品结合的手艺带到盐田紫禁书院,通过手艺的延伸打造更多符合当下生活而又雅致美观的用品。在传承以上手艺的同时,注入更多当代的艺术和设计元素,让手工艺品变得更有当代生活气息,能够进入更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放在橱窗里只可远观的工艺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物质的大量丰富,越来越多国人开始追寻精神层面的归属感,并逐渐从过去的极度文化不自信中扭转,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中富有当代生活内涵的美学理念。作为“书院”文化的当代版,盐田紫禁书院希望肩负起让民众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责任。虽然2016年的7个半月之中,只有一万多人次莅临盐田紫禁书院,但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对传统文化自发的喜爱和追求,这样一个生活艺术综合体、当代综合阅读体验的桥头堡,会成为深圳一张新的文化名片,成为深圳市民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首选。
 
 陈悦成,紫苑文化机构创办人,清华美院张仃研究中心研究员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