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开卷”是否一定“有益”?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3 人已围观

“开卷有益”一词,出典于北宋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六),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太宗赵光义曾给自己订立了每天阅览《太平御览》三卷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如因事耽误了,他便会在稍稍得空有闲的日子里追补到位。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段故事流传出宫廷之后,“开卷有益”便成为形容人们多读书,或勉励人好读书的典故。意思是说,只要多读书、好读书,就会在知识上、学问上有所得益。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我们一直提倡“开卷有益”,用它来鼓励和倡导人们阅读。鲁迅也很认同这个理念,曾经在《小说旧闻钞》中说过“开卷有益,信夫”之类的话。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还没有到达这种境界,但一日不读,心下总有些忐忑,像是日子过得有些问题似的。

我的读书启蒙来自我的母亲,20 世纪 60 年代初,她经常从宜山县(今广西宜州市)图书馆借书回家,我是跟在后面读。不过,这个时候的阅读很不完美,常常是书还没读完,就被母亲还了。她可能读得比我快,也可能她觉得书不好看就去还掉,但她一定会再借一本新书回来的。

刚读完初中,“文化大革命”开始,宜山县中学随即停课,学校图书馆也关了门。不曾想到,学校大闹一阵后,某一天,我发现有同学从校图书室被撬开的窗户钻进去看书。我简直是大喜过望,也偷偷跟着钻了进去。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与这么多书在一起。那可真是书的世界,任意翻找书籍,让我有极大的自在感。选好几本书,我便把报纸铺在地上,躺在上面就看了起来。那种阅读比较零乱,有的书翻翻就扔了。读得最多的就是苏联小说,往往一本还没翻到一半,就拿起另一本来翻,可见那时候的浮躁。但我喜欢拥有如此自在的阅读机会。只是这样一来,少了一点阅读的“饥饿感”,故读的效果其实并不太好。

最具有“饥饿感”的阅读时期,是发生在到宜山县德胜公社上坪大队插队劳动时期。在插队知青中有一个同学,他父亲是县里的干部,家里藏了一些好书,他经常捎些书到村里给大家看。有了他的带动,有些同学也把家里的书找来传阅。我家穷,基本上拿不出书来 。那几年,有幸读到托尔斯泰、契诃夫、巴尔扎克、梅里美等的小说,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科学类书籍,如《物理学的未来世界》《宇宙之谜》《进化论及伦理学》等。那时是一种纯粹的阅读。有时候为了在书主人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本好书,只好耍赖称病不出工。农民们也很宽容,并不在乎我们的出勤率。殊不知,这种喜爱阅读的习惯已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而且对我未来人生的影响巨大。改革开放后,阅读与我的人生、事业紧密相连,成就了我今天作为“作家”和“出版人”的职业,也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培养了我的人文情怀。

在传统观念上,人们都说“开卷有益”,可摆在第一位的还是要有好书可读,否则就带来一个悖论:开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为什么呢?书有好坏之分,读好书有益于人,反之无益甚至有害。如果读者一次次开卷无益,一次次被“低俗化”“拼凑化”以及“伪书”搞坏胃口,一次次连呼上当,国民阅读率又如何提升起来?

如今出版业年出书量惊人,其中有大量的好书,却也充斥着相当数量的平庸书,更还有一些“问题图书”。虽然事情的起因也许是为了铺品种、上规模,原属于正常的经营手段,然而,这些“问题图书”和平庸书搞坏了无辜读者的口味,损坏了行业的尊严和声誉,是显而易见的。在神奇的数字网络技术时代,开机就是八卦新闻闪出,请你点击,扰你心绪,阅读中总有帅男靓女明星酷照跳出诱你而去,网络阅读的海量信息往往催你匆匆浏览而过,便捷的专业搜索肢解你全面阅读的乐趣。久而久之,消遣和娱乐成为阅读的基本追求,尤其是在年轻的阅读群体中,把玩的是只言片语和道听途说,追求的是离奇与刺激,享受的只是感官方面的愉悦。

一切竟然来得如此容易,至于作品的内容、艺术、审美等是全然顾不上了,更不要问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修辞是否优雅。总之,许多读者已经失去读完一本完整的书的耐心。

因此,我想关于此悖论的问题,在我们大谈全民阅读的时代环境中,对于我们出版界、图书馆界也应该带来一种思考。出版社出的书能否阅之有益?图书馆的购书、荐书能否读之有益?全民阅读推广,向读者和公众推广阅读的,是否肯定都是好书佳作和益书?

(本文系作者于 2015 年 9 月在苏州“2015 年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上的演讲,经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曹娟根据记录整理而成。)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