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经济好了”,是否“阅读一定就会好起来”?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3 人已围观

有人说,社会富了,经济上来了,所以群众就读书了,而且有些地方说,不用着急,只要把经济搞好了,全民阅读一定会好起来。这些说法只说对了一部分。因为经济发展了,社会有了余力,可以用来开展全民阅读,建图书馆,办书店,使得爱书的人随时有去处。如今,国家领导人提倡人人爱读书,社会各界呼吁全民阅读。各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激增,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全面铺开,对实体书店的扶持也在逐渐展开。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书出版发行空前提速,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乃至云出版之神奇更是匪夷所思。畅销书推广手法不断出新,微博、微信营销已经算不上新鲜,与国际畅销书同步出版的故事已经司空见惯。按需印刷使得小众阅读得到贴身服务,网店售书使得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心仪之书。民间写作热情高涨,自媒体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鼓励人们阅读。微博阅读、微信阅读等多样化的数字阅读手段也在间接推广全民阅读。

“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全民阅读的时代到来了。”这句话是对的,但又不完全对。为什么这么说?即使是在经济贫穷落后阶段,也有读书人,也有“读书热”。历史上就有好几个重要时期都是读书热潮。“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在 1937 年至 1939 年这三年间出版图书数量最多,书店经常是“门庭若市”。邹韬奋先生在《患难余生记》里面写道:有一次,白崇禧过街看到那里挤着买东西,以为是卖戏票的,原来是生活书店在卖书。还有就是在“文革”后,20 世纪 80 年代,整个近十年时间里,中国还都处于经济生活逐渐好转的时期,可对于阅读,到处都处于饥渴状态之中。这种对知识的饥渴程度,较之今天对金钱的追求,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新华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新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上架,人潮一波接着一波地涌入。有些今天扔马路上都没人愿意弯腰捡起的书,当时必须大排长龙才能购得。马路上,公交车上,大树根儿底下,公园的各个角落里,都不难找到读书者的身影。

读书终究是非常个人化的事。这当中首先还是价值选择问题。一个人在成长期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价值取向,没有好的读书习惯,没有好的阅读趣味,没有好的引导,有时会反过来,越是有钱越不读书。因为越有钱越可以去玩别的事情。按理说,改革开放以来,国民阅读率应该是持续走高的,可依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发布的国民阅读相关报告,竟然发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国民阅读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十分明显。有一个外国人说:“在中国,通常一本书的价格还不如一杯星巴克咖啡,中国人宁可喝咖啡也舍不得花钱买一本书;不管经济怎么发展,中国人不爱读书,都是可以小瞧的。”事实上,我们的社会舆论当时对“中国人不爱读书”的说法虽有反应,却远没有达到激烈的程度。现在,却到了不能安之若素的时候了。“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此现象理应唤起全社会的紧迫感。

现在人们的休闲时间逐渐增多起来。胡适先生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一个社会好不好,一要看对小孩子好不好,二要看对妇人好不好,三要看对休闲时间是怎么安排的。我们现在一提到休闲,就想到休闲经济,一想到休闲经济,就想到旅游,就会想到怎样通过旅游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搞上去。人们的休闲生活安排也被引导到旅游规划上来。一周旅游欧洲五国,十天游欧洲七国,那是旅游吗?那是坐车浏览照相。各地政府极少有想到利用闲适时间组织多读点书的。这就是我们社会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以经济为中心是对的,这是基本国策,但是要实现全面小康,不能凡事都往经济上考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反过来应该是高度重视文化、重视人文的东西,这才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表现。

(本文系作者于 2015 年 9 月在苏州“2015 年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上的演讲,经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曹娟根据记录整理而成。)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