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南方叙事作为一种写作立场与方法
作者:谢湘南 来源:生活在深圳(南方叙事丛书 第二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1 人已围观
3
从写作立场延伸到艺术特色,个人认为“南方叙事”正在构建的是一种新的家园感。如果我们的现实生活正被各种力量进行“解构”的话,那么文学书写或者说致力于写作这一行动,无疑是一种精神建构。尽管作家与诗人的写作是个人化的,却有物理空间与生活背景上的大致同一性,不管是以深圳为背景,还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言说空间,还是像“新南方写作”概念所指认的更宽阔的南方。作为地域写作的模型建构(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南方精神的语言与视觉呈现),它其实展现出了一种现代世界诞生以来,如何建构精神家园的深层叩问。
今天的时代,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与洗刷下,已完成了无数次的改头换面。作为生活于斯的写作者,我们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怎样展现对自身历史的理解?我们怎样呈现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种文学生活,诗意的栖居距我们还有多远?还是只能在虚构中实现?这些都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南方叙事”对建构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以林棹202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潮汐图》为例,这是一部具有典型南方叙事特质的小说。它以“我是虚构之物”展开叙事,以魔幻故事写岭南风物,以一场穿梭于东方与西方、历史图景与生活现实之间的旅行,展露出极为独特的书写视角与语言景观。她的叙事基调构筑了近、现代史上的珠江三角洲的开放图志,以巨蛙之眼观世界、话南方,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的神话原型。它自然也具有“新南方写作”所提的“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等特质,我们甚至也可以赋予它探究了时代精神、历史命运这样一些关键词。从阅读体验上讲,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虚构性的“历史写作”,它让南方、让广东的历史在一个奇幻故事里摇曳生姿。
从“历史写作”角度归纳,在“南方叙事丛书 第二辑”中,我们同样呈现了可供阅读的扎实文本,如有记述罗湖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历史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大罗湖》(刘深著)、有写保障香港生命线的东深供水工程的《水向高处流—“东深供水工程”实录》(胡忠阳、李健辉著)、有讲述东江流域境内革命故事的《红色东江》(尤波、明勇著)。这三本书,从不同视角书写了罗湖的大历史,套用克劳福德对《到芬兰车站》“观念的旅行”的评语,从对罗湖历史的书写的阅读中,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精神的宏大背景与起承转合,看到这一观念在我们时代的旅行轨迹。
“南方叙事丛书第二辑”有历史的维度,更有当下的书写;有非虚构的真实展现,也有诗意的凝练与升华。如尹维颖的随笔集《生活在深圳》,作者以灵动的笔触呈现了深圳众多有趣的文化与艺术现场,描写了这个城市中那些着迷于艺术与艺术生活的人,是都市游牧者的心灵地图;欧阳德彬的小说集《我想去趟布拉格》,充满了对异文化的想象,他讲述的故事中洋溢着青春的骚动,透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营造出南方的潮湿与氤氲氛围;程鹏的诗集《崇高的沉睡》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是诗人对精神故乡与成长过程的诗性回望;诗歌选本《春风写罗湖》(谢湘南主编)则有如一抹城市的精神剪影,突显春风的沐浴,是诗歌地理志,亦是深圳诗人对城市生活的诗意呈现,是想象力的集结,亦是语言飞翔之翼,其中不乏如惠特曼写布鲁克林大桥、桑德堡写芝加哥般的精彩文本。
从这套书中,同样可以读到我所强调与指认的新的家园感的建构过程,它是精神归旨,亦是艺术特色。在每天都在更新的深圳(或者再放大点,到粤港澳大湾区)作家的文学生产中,我们将其抽样与呈现出来,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关注焦点,亦期待它承续与扩大“南方叙事”与“新南方写作”的精神图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注脚。
从写作立场延伸到艺术特色,个人认为“南方叙事”正在构建的是一种新的家园感。如果我们的现实生活正被各种力量进行“解构”的话,那么文学书写或者说致力于写作这一行动,无疑是一种精神建构。尽管作家与诗人的写作是个人化的,却有物理空间与生活背景上的大致同一性,不管是以深圳为背景,还是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言说空间,还是像“新南方写作”概念所指认的更宽阔的南方。作为地域写作的模型建构(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南方精神的语言与视觉呈现),它其实展现出了一种现代世界诞生以来,如何建构精神家园的深层叩问。
今天的时代,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与洗刷下,已完成了无数次的改头换面。作为生活于斯的写作者,我们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怎样展现对自身历史的理解?我们怎样呈现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种文学生活,诗意的栖居距我们还有多远?还是只能在虚构中实现?这些都是摆在写作者面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想要强调的“南方叙事”对建构我们自身的精神家园的重要性。
以林棹202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潮汐图》为例,这是一部具有典型南方叙事特质的小说。它以“我是虚构之物”展开叙事,以魔幻故事写岭南风物,以一场穿梭于东方与西方、历史图景与生活现实之间的旅行,展露出极为独特的书写视角与语言景观。她的叙事基调构筑了近、现代史上的珠江三角洲的开放图志,以巨蛙之眼观世界、话南方,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现代世界的神话原型。它自然也具有“新南方写作”所提的“地理性、海洋性、临界性”等特质,我们甚至也可以赋予它探究了时代精神、历史命运这样一些关键词。从阅读体验上讲,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虚构性的“历史写作”,它让南方、让广东的历史在一个奇幻故事里摇曳生姿。
从“历史写作”角度归纳,在“南方叙事丛书 第二辑”中,我们同样呈现了可供阅读的扎实文本,如有记述罗湖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历史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大罗湖》(刘深著)、有写保障香港生命线的东深供水工程的《水向高处流—“东深供水工程”实录》(胡忠阳、李健辉著)、有讲述东江流域境内革命故事的《红色东江》(尤波、明勇著)。这三本书,从不同视角书写了罗湖的大历史,套用克劳福德对《到芬兰车站》“观念的旅行”的评语,从对罗湖历史的书写的阅读中,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精神的宏大背景与起承转合,看到这一观念在我们时代的旅行轨迹。
“南方叙事丛书第二辑”有历史的维度,更有当下的书写;有非虚构的真实展现,也有诗意的凝练与升华。如尹维颖的随笔集《生活在深圳》,作者以灵动的笔触呈现了深圳众多有趣的文化与艺术现场,描写了这个城市中那些着迷于艺术与艺术生活的人,是都市游牧者的心灵地图;欧阳德彬的小说集《我想去趟布拉格》,充满了对异文化的想象,他讲述的故事中洋溢着青春的骚动,透过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营造出南方的潮湿与氤氲氛围;程鹏的诗集《崇高的沉睡》是一曲献给母亲的颂歌,是诗人对精神故乡与成长过程的诗性回望;诗歌选本《春风写罗湖》(谢湘南主编)则有如一抹城市的精神剪影,突显春风的沐浴,是诗歌地理志,亦是深圳诗人对城市生活的诗意呈现,是想象力的集结,亦是语言飞翔之翼,其中不乏如惠特曼写布鲁克林大桥、桑德堡写芝加哥般的精彩文本。
从这套书中,同样可以读到我所强调与指认的新的家园感的建构过程,它是精神归旨,亦是艺术特色。在每天都在更新的深圳(或者再放大点,到粤港澳大湾区)作家的文学生产中,我们将其抽样与呈现出来,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关注焦点,亦期待它承续与扩大“南方叙事”与“新南方写作”的精神图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注脚。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记者与同行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