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2023年香港全民阅读调查
作者:香港出版学会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0-25 人已围观
四、建议
(一)加强研究和追踪青少年的阅读行为,关注“阅读鸿沟”的后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青少年经常进行线上学习,电子阅读的时间骤增,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消退,学习和日常生活恢复常态,青少年电子阅读的时间大幅减少。约60%的受访者表示每日的电子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约35%的受访者表示在1—3小时,在3小时以上的比例由以往的超过20%锐减至2.3%,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对青少年生活模式的影响。
电子阅读内容方面,约30%的青少年最常阅读“新闻或杂志”,比以往大幅增加,而阅读“小说、文章或评论”和“漫画、插图或绘本”的各占约28%,其次是阅读“讨论区和社交媒体的内容”(7%),阅读电子书的只有2.3%,远低于2022年的12.5%和2021年的10.1%,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不足60%的青少年表示在过去一年读过实体书,而往年皆超过70%。被问及没有阅读实体书的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没有阅读实体书的习惯”(32.3%),其次是“想找其他休闲娱乐”(25.8%),这一比例的大幅提升也许反映了青少年生活恢复常态后的状况,至于表示“喜欢上网阅读”的比例(19.4%)也大幅提升,往年不足10%。
而有阅读习惯的青少年受访者中,有约46%阅读1—5本书,约36%读20本以上,阅读中位数是9本,阅读平均册数是24本。以上数据都显示,在青少年群体之中,实体书阅读量的差距正逐渐加大,甚至呈现两极化的现象.
2023年调查结果反映青少年的电子阅读习惯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大致维持,不过时间减少了,较多阅读报纸和杂志而较少阅读电子书;但实体书阅读的习惯则明显减弱,甚至有可能出现“阅读鸿沟”。本会认为这一现象值得担忧,因为阅读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层面更多地给予青少年接触书本和阅读的机会,提供更多优质和合适的阅读内容,让青少年无论以实体或电子模式阅读,都可得到更多的乐趣和更好的滋养,应是社会各界须加以正视的。
(二)正视长者的阅读需要,提升长者的阅读体验
2022年调查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下,长者待在家中的时间更长,接触书本的机会明显减少;2023年长者的日常生活恢复常态,阅读习惯也大致恢复至2021年的情况,有56.9%的60岁以上人士读过实体书,是增幅最大的组别(7.6%),反映阅读仍是某些长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阅读中位数为6本,不及过去两年。
长者的电子阅读习惯与往年接近,约有40%的受访者有电子阅读习惯,当中更有约46%的受访者每天电子阅读时间多于1小时,时间相比以往增加。长者最常阅读的仍是新闻或杂志,阅读过电子书的只有2.7%,与2022年相似。约85%的受访者很少或完全没有使用政府公共图书馆的电子书借阅服务,前三个原因依次为“较喜欢读实体书”(28.9%)、“不方便”(25.8%)、“不知道可以借”(23.7%),排序与2022年相同,较特别的是“没有适合的书”占5.1%,比例高于以往两年。
以上数据反映长者已逐渐适应电子阅读,但阅读电子书的体验不算理想。因此,如何积极协助长者解决使用电子书时所遇到的困难,包括如何应用电子设备的辅助阅读功能并提供更多合适的书种,改善他们的体验,建议有关当局展开更具目标性的研究,同时拨出相应资源,鼓励业界提供更多合适的书种。毕竟,香港已走向高龄化社会,需要未雨绸缪。
(三)政府和出版业界携手协作,加快提供电子书品种,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这次的调查结果显示有约32%的受访者为电子阅读消费过,当中约37%的受访者每月花费50港币以上,比例与2022年接近。约66%的受访者购买过实体书,当中约51%的受访者每月花费50港币以上,呈缓慢下降趋势。如果有实体书和电子版书籍选择,约25%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电子版,约32%的受访者表示要视价格而定,约15%的受访者表示要视书本类型和长度而定,只有约2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考虑买电子版,情况与2022年几乎一致。反映了实体书的市场不容乐观之余,电子阅读消费市场的发展仍然缓慢。
而2023年调查资料显示,在有电子阅读习惯的受访者中,有约6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使用过电子书借阅服务,与前两年情况差不多。不知道有电子书可借的受访者占约32%,反映受访者对电子书借阅服务的认知度仍然不足。约21%的受访者认为不方便,12%的受访者表示没有适合的电子书,两者合计的比例稍高于往年,或因有更多受访者开始接触电子书借阅服务,开始对书种、轮候时间、阅读体验等有较高的要求。
基于本地市场狭小,出版业界既要应对实体书市场的萎缩,又要开拓电子书的市场,委实不易。针对上述情况,本会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在提升实体书借阅服务时,应继续增加资源,加强推广电子书借阅服务,有针对性地提高市民对电子书的认知与运用能力、增加借阅天数、增加本地出版的采购量(包括书种数量和复本量),以缩短市民轮候时间,提升阅读体验等。与此同时,业界也应加大参与力度,培训电子书的出版人才,以加快行业转型,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出版物。
(四)呼吁订立“香港全民阅读日”,推动全民阅读风气
社会逐渐恢复常态后,阅读的重要性似乎不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尽管有实体阅读和电子阅读习惯的受访者比例大致得以维持,但受访者无论在阅读时间、数量、内容以至消费金额上,整体情况都似乎较以往逊色。当然,有可能是因为社会恢复常态后,各种经济、社交活动都有或多或少的“补偿”甚至“报复”形态,阅读这种比较静态的活动就相形见绌。
然而,香港出版学会一直深信阅读与一般的休闲活动不同,阅读不只可以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更可以提升社会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而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细水长流、久久为功的千秋大业,因此本会多年来不间断地推动全民阅读,2023年更与社会各界携手,倡议香港特区政府将4月23日定为“香港全民阅读日”。一方面提高市民对阅读的关注度,一方面投放更多资源,令市民有更多机会或更方便地接触到实体书和电子书,让阅读轻易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其实,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十一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从过去的倡导全民阅读,改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国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支持政策和推广活动。而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是走在前列,2013年就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从设立深圳读书月、为阅读立法、举办书展,到建设许多新型阅读文化空间,诸多举措落到实处,对建设深圳的城市文明起重要作用。尽管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条件,但香港又岂可自甘人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很赞哦! ( )
下一篇:深圳的光荣与使命·文化的力量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