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深圳图书馆北馆智慧书库系统建设与实践
作者:刘哲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0-25 人已围观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社会文化需求和科技发展,不断进行服务理念调整和技术升级。“十四五”时期是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智慧图书馆是目前关于图书馆未来形态的共识,体现了科技赋能的新时代发展逻辑。国家图书馆提出了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在全国层面谋划推动图书馆事业智慧化转型发展的工作设想。
一、智能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转型期的初级形态
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是一个复杂过程,在转型前和转型后之间有一个转型期,从难度看这个转型期比较长,目前我们所建设的实际上是“智能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初级形态,也是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中间状态。在智能图书馆建设进展方面,国内部分图书馆进行了多方位的先行探索和实践,如深圳图书馆引进RFID(射频识别)技术构造图书馆智能化应用环境,武汉大学图书馆引进图书自动盘点机器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苏州图书馆建成大型智能立体书库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等等,上述案例中图书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紧跟智能科技发展动态,积极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图书馆行业,根据图书馆行业特点加以重新规划和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以智能技术赋能图书馆事业不是单纯的技术引进和照搬照抄,而是采取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且成熟的技术,并且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二、城市图书馆体系运行需要建设文献智能仓储系统
城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全国大中型城市图书馆逐渐以联盟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如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等,一证通行,通借通还,“全城一个图书馆”在为市民带来服务便利的同时,纸本文献流转量和调配需求也在同步增加,需要建设一个以文献智能仓储系统为支撑的智能化图书馆文献调配中心。
针对深圳市“图书馆之城”业务发展的需要,深圳图书馆先行先试,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创新推动智慧引领”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以文献资源为中心的馆藏建设智慧化,要求完成智能立体书库、分拣、调阅智能化系统建设和使用,建立文献智能化管理、调配机制,保障全市文献科学贮存、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任务。
(一)纸本文献阅读需求持续增长
尽管近年来数字阅读量增幅较大,但并未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总结近20年国民阅读趋势,图书阅读变中趋稳,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9年图书阅读率达到59.3%,接近数字阅读出现前1999年60.4%的水平,2020年该指标进一步升至59.5%;深圳全市公共图书馆年度图书外借量2003年为158.61万册次,2019年上升到1556.08万册次,上升了近10倍;深圳图书馆面向全市提供的图书预借服务已超过10年,深受市民读者欢迎,服务量年均增长近20%,2023年,虽然受到因设备更新致使可预借取书的服务点减少,以及因书库迁移致使第四季度可预借文献数量大幅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项个性化服务的总量仍然突破了32万册。
(二)受馆舍空间限制,二线书库文献量增长,服务效率需同步提高
书库从过去的封闭型,到半开架型,再到后来的全开架型,图书馆一直在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资源。随着文献的积累,图书馆依然要回归三线典藏制藏书体系,即按照图书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及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方法,将藏书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组成一、二、三线书库的布局体制。一线书库为开架辅助书库;二线书库为闭架(或半开架)辅助书库;三线书库为闭架管理的基本书库。目前,图书馆继续提供流通服务的二线书库普遍存在,且一部分是在异地,调阅服务存在困难。
(三)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流通图书跨区转运数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9年全市统一服务平台需物流转运的异地还书数量超过214万册(2023年达到312万册),自助图书馆年配送图书数量在200万册左右,以往这些图书分发、交接主要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很难适应配送策略持续优化和精细化,转运效率也需要相应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建设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文献调配中心,为全市文献流转提供存储和调配空间是城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且日益迫切。2023年12月,兼具全市调剂书库和文献调配中心功能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正式投入运行。
一、智能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转型期的初级形态
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是一个复杂过程,在转型前和转型后之间有一个转型期,从难度看这个转型期比较长,目前我们所建设的实际上是“智能图书馆”,是智慧图书馆的初级形态,也是从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中间状态。在智能图书馆建设进展方面,国内部分图书馆进行了多方位的先行探索和实践,如深圳图书馆引进RFID(射频识别)技术构造图书馆智能化应用环境,武汉大学图书馆引进图书自动盘点机器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图书采分编智能作业系统,苏州图书馆建成大型智能立体书库并开展相关应用研究,等等,上述案例中图书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紧跟智能科技发展动态,积极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引进图书馆行业,根据图书馆行业特点加以重新规划和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以智能技术赋能图书馆事业不是单纯的技术引进和照搬照抄,而是采取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技术积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且成熟的技术,并且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二、城市图书馆体系运行需要建设文献智能仓储系统
城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全国大中型城市图书馆逐渐以联盟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如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嘉兴“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平台、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等,一证通行,通借通还,“全城一个图书馆”在为市民带来服务便利的同时,纸本文献流转量和调配需求也在同步增加,需要建设一个以文献智能仓储系统为支撑的智能化图书馆文献调配中心。
针对深圳市“图书馆之城”业务发展的需要,深圳图书馆先行先试,在“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创新推动智慧引领”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以文献资源为中心的馆藏建设智慧化,要求完成智能立体书库、分拣、调阅智能化系统建设和使用,建立文献智能化管理、调配机制,保障全市文献科学贮存、管理和服务的工作任务。
(一)纸本文献阅读需求持续增长
尽管近年来数字阅读量增幅较大,但并未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总结近20年国民阅读趋势,图书阅读变中趋稳,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9年图书阅读率达到59.3%,接近数字阅读出现前1999年60.4%的水平,2020年该指标进一步升至59.5%;深圳全市公共图书馆年度图书外借量2003年为158.61万册次,2019年上升到1556.08万册次,上升了近10倍;深圳图书馆面向全市提供的图书预借服务已超过10年,深受市民读者欢迎,服务量年均增长近20%,2023年,虽然受到因设备更新致使可预借取书的服务点减少,以及因书库迁移致使第四季度可预借文献数量大幅下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项个性化服务的总量仍然突破了32万册。
(二)受馆舍空间限制,二线书库文献量增长,服务效率需同步提高
书库从过去的封闭型,到半开架型,再到后来的全开架型,图书馆一直在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馆藏资源。随着文献的积累,图书馆依然要回归三线典藏制藏书体系,即按照图书文献利用率的高低及新旧程度,结合服务方式方法,将藏书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组成一、二、三线书库的布局体制。一线书库为开架辅助书库;二线书库为闭架(或半开架)辅助书库;三线书库为闭架管理的基本书库。目前,图书馆继续提供流通服务的二线书库普遍存在,且一部分是在异地,调阅服务存在困难。
(三)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流通图书跨区转运数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2019年全市统一服务平台需物流转运的异地还书数量超过214万册(2023年达到312万册),自助图书馆年配送图书数量在200万册左右,以往这些图书分发、交接主要采用人工作业方式,很难适应配送策略持续优化和精细化,转运效率也需要相应提高。
基于上述原因,建设一个现代化高效率的文献调配中心,为全市文献流转提供存储和调配空间是城市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且日益迫切。2023年12月,兼具全市调剂书库和文献调配中心功能的深圳图书馆北馆正式投入运行。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