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深圳自然笔记(节选七) 南兆旭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5 人已围观

从前有片风水林

2000多万人口的深圳,100岁以上的老人不足100位,但100岁以上的老树,超过2000棵,这些百年老树大都生长在风水林中。

在遥远的年代,本土先民在安家落户时,会选择“藏风”“得水”的地方。为了“挡煞气”“乘生气”,先民们很早就在村后栽培养育风水林。他们把树木的生长态势当成家庭乃至全村兴衰的标志。

风水林生动演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互利互惠的关系—村民因相信林木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而用心培育、呵护,茂密旺盛的风水林不仅成为村民信仰的寄托,还能给予现实的回报—台风袭来时,风水林可以减弱风速,炎炎夏日里,风水林可以降低气温,可以保持水土,阻挡塌方和泥石流……深圳的风水林一般面积都不大,却是一个立体的植物园,高耸的乔木榕树、樟树、秋枫犹如巨伞,把风水林里遮挡得昏暗阴凉;往下是稍低一些的乔木—假苹婆、土沉香、浙江润楠和肉实树,树干上常常长满苔藓植物和其他攀缘植物;再低一点的就是灌木层,以九节、马缨丹、罗伞树等植物占优势;紧贴地面的是形形色色的蕨类和草本植物。

完整的风水林是野生动物觅食处和栖息地。浓密的树冠给飞鸟提供了筑巢的遮蔽,繁茂的枝叶是昆虫的落脚点,盛开的花朵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小小的密林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1979年前,深圳的田野、山岭、海岸边分布着2000多个村庄。几乎每个村庄的背后,都有一片生长了数百年的次生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90%的风水林已完全消失—我们选择了忘记,忘记我们曾是大树上的动物,忘记树木曾经给我们的庇护和恩惠。

植物学家弗朗西斯·阿雷在《从前有座森林》里说:我们人类的寿命不足百年,没能完全理解树木这样数百上千年的生命。我们认为树木是静止的,因为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生长;我们认为树木是沉默的,因为我们听不到它们说话。一棵数百上千年的古树,我们在几分钟内就可以砍伐摧毁它们。

阿雷说:“每每想到这些,想到一己之身的无能为力,我心中就涌动着难以平复的愤怒和深深的悲哀。
 
蔚蓝海面下的另一个深圳

碧蓝的海面,像一张巨大的幕布,遮挡住了海底生命的缤纷绚丽。

一直以为,30多年里人们对深圳近海的填埋、污染和滥捕早已使深圳的海底一片荒芜。跟随王炳老师在大鹏湾、大亚湾潜水后,为深圳海底生命难以言喻的绚丽震撼,为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感动,也为我们深圳人不珍惜造物主赐予的美丽而痛心。

每年夏季,海南海流把温暖且含盐量高的表层海水从南中国海带到深圳;冬季,黑潮海流携带同样温暖的海水,由太平洋经吕宋海峡来到深圳。其间,季候风还会把台湾海流温和且盐度低的海水带到深圳。

来自各个方向的温暖海流,让深圳海域的温度常年保持在14℃~27℃之间,滋养了丰富多变的热带及亚热带物种。

从西部的珠江,到东部的坝光河,深圳有近百条汇入大海的河流,咸淡水交接处,也是海洋生命的聚合地。此外,珊瑚礁、滩涂、红树林,迂回曲折的岩礁、沙滩、深湾,多样的地形为多样的海洋生命提供了栖息地。如果没有人的侵扰,深圳近海可以供热带北端至温带南端的大部分生命存活。

海洋的生态多样性远远超过陆地—地球上的生物分类有33个门,包含海洋生物的就有32个门,其中12个门的生物,仅仅生存在海洋中。只是,缤纷的生命掩藏在碧蓝的海面下,我们很少有机会去了解。

面朝大海,撩开那碧蓝的幕布,领略深圳近海生命的丰盛、多样和美丽。

再没有一种树和深圳人如此相像

在深圳260千米长的海岸上,在位于市中心的深圳湾畔,在陆地的尽头、海洋的开端,生长最多的植物就是红树。它是唯一在海滩上生长并可承受海潮浸润的木本植物,是陆地与大海交接处唯一的森林。

在种类繁多的红树中,生长在潮起潮落的滨海湿地、蔓延着呼吸根,并能适应咸淡水交汇的红树,被称为“真红树”。整个中国的“真红树”共计超过30种,生长在深圳海岸边的不到15种。

因为选择了在大地和海洋的交接处生长,一棵红树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磨难,涨潮的海水会淹没低矮的幼苗,让它无法呼吸;退潮的海水会带走养分;栖息的滩涂湿地脆弱而不稳定;扎根的土地中含盐量高到足以致命……

面对生存环境的严酷和威胁,红树进化出了对应的办法:它长出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了稳固的支架;它长出呼吸根,挣扎着从水面和污泥中伸出,吸取空气;它将体内的盐分聚集在肥厚、光亮的叶片里,形成晶体,落叶时,盐分便随树叶脱落;最奇特的是,它还会采用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增加种子的生存机会。

它们生活在大陆和海洋的交接处,聚合在一起组成丰富的生态系统,在严酷的环境中找寻生机,在迁徙的过程中落脚生长—世界上,再没有一种树和深圳人如此相像。
 
(选自《深圳自然笔记》,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修订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