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深圳的阳光 编后记
作者:周立民, 陆其美 来源: 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4-25 人已围观
九十年前,巴金先生在《南国的梦》中写道:“记得赫尔岑曾说过这样的话:人一到了南方,他就觉得自己的年纪变轻了,他想哭,他想笑,他想唱歌,他想跳跃。南国的景物的确是很迷人的。单是那明亮的阳光就够使人怀念了。”在深圳的街头、海边,沐浴着那明亮的阳光,感受这座城市特有的氛围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巴金先生的这段话。深圳是一座来了就永远忘不掉的城市:那些鲜活的、生机勃勃的年轻面孔,那些激情满怀说干就干的奋进者,总是感染着我;在这里,激情和干劲相生相伴,理想与现实间隔得最小。他们仿佛不知艰苦、不知疲倦,硬生生地把这边陲小镇变成了国际化的大都市,在惊讶和赞叹中,我感受到这里的雷厉风行、锐气十足,却又十分亲切、包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听到他的乡音、找到家乡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心理认同感,一位北方女孩曾对我说:大学实习时我在深圳待了两个月,当时就下定决心,我将来一定要来这里生活、工作。
时光疾驶,城市以炸裂般的速度在壮大,人们内心中的情感土层越积越厚,春去秋来,草木荣枯,在行色匆匆的脚步中,大家也许并未在意。然而,总有那么一刻,面对眼前熟悉或是已经陌生的街景,心弦被拨动,“他想哭,他想笑,他想唱歌,他想跳跃”,也可能心有波澜却默默无语。城市的历史书中,折腾着一个个人的生命时光。吃早茶的小店,不见了;曾经服务的公司,转行了;当年并肩披星戴月的人,远走高飞了……与此同时,自己从出租屋搬进了高层公寓;当年背着包来闯荡天下的年轻学生如今已经为人父母,每天开着车接送孩子出入校门;某一个城中村拆迁了,某一条路延伸了,又有很多熟悉的地名在城市改造中销声匿迹了……面对这些,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生活的人们会无动于衷吗?那些生活的记忆就此随风飘散吗?
当然不会,城市有记忆,人也有记忆,支撑记忆的是情感,情感会穿过坚硬的物质也会穿越漫长的时光,而它的最好的贮存器则是文字。深圳是一座有着文化自觉的城市,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字出版了很多,当我零星接触一二时,不禁心生贪念,要是能把它们集中起来读,那将多么过瘾。这里有从荆棘中走出的来时路,有令我心生崇敬的拓荒牛的心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惊喜目光,还有生活在深圳的各种切身体验,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热情颂歌。它们分属不同时代,却都真诚、坦率……我的这些想法,立即得到了坪山图书馆工作团队的积极呼应,我们携手开始搜集素材。尽管已有《深圳读本》等不少选本在前,但是还是有众多散落在各书刊中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深品味,本书的编选正是在前人和既有成果基础上的再一次打捞。
我们放弃了小说、诗歌等体裁的文字,将目光集中在散文、随笔等记事、抒情的文字上。从编者的本意上讲,期望这些文字,既可反映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变化和重要节点,又容纳个人对城市的印象、体验、记忆、情感,也就是追随城市的脚步,捕捉个人的情感记忆。情感和记忆,在水泥钢筋森林般的城市中,在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中,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无关紧要。但它们却是一座城市灵魂的组成部分,它们触动每个人对城市的认同、热爱,将来又会以此把城市变成自己的心灵归宿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座城市,产业壮大,经济腾飞,建设壮观,并不外在于心,恰恰要内化于心。一座城市如果不能给每一个人留下更多的温暖记忆,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家园呢?我们很荣幸也很自豪能有这样的机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捡拾这座城市的情感碎片、记忆的落叶,给它增加一点温柔的目光和感性的力量。
具体工作起来,在欣喜和兴奋的过程中,难免又为难、苦恼:我们搜集的素材远远多于可以纳入本书中数量,篇幅限制,很多精彩的篇章不能不忍痛割爱。同时,尽管我们努力搜求,一定还有很多文字未能被打捞出来,不能不有遗珠之憾。
这是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只能请求作者、读者原谅,也期望更多的人帮忙,将来在增补本中弥补。为了强调历史感,也使读者对“曾经的深圳”形成共同记忆,本书选材和内容上并不与时间的幅度平衡,大体上“史前”深圳和建市前二十年的深圳所占比重更大,而近二十年的深圳发展和变化的华彩篇章,打算留在今后沉淀成更厚实的记忆时,再以“续编”的形式予以补充。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书中所选文章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里面的一些说法、提法和观点,未必适合或符合当下的通行说法或规范,为了保持历史文献的原真状态,除了明显的错别字之外,本书编者均不做改动,于此种种,相信读者在阅读中都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另外,虽然我们努力联系到大部分作者取得授权,因年代久远、信息不全,还是有部分作者未能联系到,期望他们见到本书后,能与深圳出版社联系,在此,要向所有的作者衷心道一声感谢。
本书的编选是编撰组各位成员集体努力的结果,大体分工如下:
周立民:总策划、选题、审稿选稿等
陆其美:策划、统筹、工作进度安排等
赵功群:初始素材选稿、文本收集、电子稿件搜集、文字编辑审校等
胡蓝云:初始素材选稿
陆子洋:初始素材收集、文字转换校对
马 源:文字转换校对
在编选中,还要感谢各方面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吴筠女士、邓艳东先生、周国平先生对本书编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雷子源先生、雷宇先生向香港地区作者的稿件征集;深圳出版社谢芳女士、孙艳女士对本书编辑的辛苦付出;《宝安日报》王国华先生、《特区文学》王语咒先生对稿件征集的大力支持;南兆旭先生为本书文稿配图,并亲自撰稿;王俊先生的供稿;还有很多未能列出名字的默默支持者……尽管花费时间不少,然而,毕其功于一役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本书仅是“初稿”,希望各界人士包括广大读者继续支持,使本书能够以更加完美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深圳而言,我只是她的一个粉丝,对之了解、认识都很肤浅,更不敢以“旁观者清”而自居,本书的编选倘有什么不当之处,完全是我的水平和能力不够,还望各位方家及时批评和指正。于我个人而言,编书的过程乃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读着那些令人感动的文字、想象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壮观景象,仿佛享受着深圳的阳光,温暖沁人心田,灼热又让人激情满怀。我贪恋这种感觉,我深深地祝福深圳阳光明媚、光明无限。
时光疾驶,城市以炸裂般的速度在壮大,人们内心中的情感土层越积越厚,春去秋来,草木荣枯,在行色匆匆的脚步中,大家也许并未在意。然而,总有那么一刻,面对眼前熟悉或是已经陌生的街景,心弦被拨动,“他想哭,他想笑,他想唱歌,他想跳跃”,也可能心有波澜却默默无语。城市的历史书中,折腾着一个个人的生命时光。吃早茶的小店,不见了;曾经服务的公司,转行了;当年并肩披星戴月的人,远走高飞了……与此同时,自己从出租屋搬进了高层公寓;当年背着包来闯荡天下的年轻学生如今已经为人父母,每天开着车接送孩子出入校门;某一个城中村拆迁了,某一条路延伸了,又有很多熟悉的地名在城市改造中销声匿迹了……面对这些,与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生活的人们会无动于衷吗?那些生活的记忆就此随风飘散吗?
当然不会,城市有记忆,人也有记忆,支撑记忆的是情感,情感会穿过坚硬的物质也会穿越漫长的时光,而它的最好的贮存器则是文字。深圳是一座有着文化自觉的城市,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字出版了很多,当我零星接触一二时,不禁心生贪念,要是能把它们集中起来读,那将多么过瘾。这里有从荆棘中走出的来时路,有令我心生崇敬的拓荒牛的心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惊喜目光,还有生活在深圳的各种切身体验,以及对这座城市的热情颂歌。它们分属不同时代,却都真诚、坦率……我的这些想法,立即得到了坪山图书馆工作团队的积极呼应,我们携手开始搜集素材。尽管已有《深圳读本》等不少选本在前,但是还是有众多散落在各书刊中的篇章,值得我们深深品味,本书的编选正是在前人和既有成果基础上的再一次打捞。
我们放弃了小说、诗歌等体裁的文字,将目光集中在散文、随笔等记事、抒情的文字上。从编者的本意上讲,期望这些文字,既可反映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变化和重要节点,又容纳个人对城市的印象、体验、记忆、情感,也就是追随城市的脚步,捕捉个人的情感记忆。情感和记忆,在水泥钢筋森林般的城市中,在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中,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无关紧要。但它们却是一座城市灵魂的组成部分,它们触动每个人对城市的认同、热爱,将来又会以此把城市变成自己的心灵归宿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座城市,产业壮大,经济腾飞,建设壮观,并不外在于心,恰恰要内化于心。一座城市如果不能给每一个人留下更多的温暖记忆,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家园呢?我们很荣幸也很自豪能有这样的机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捡拾这座城市的情感碎片、记忆的落叶,给它增加一点温柔的目光和感性的力量。
具体工作起来,在欣喜和兴奋的过程中,难免又为难、苦恼:我们搜集的素材远远多于可以纳入本书中数量,篇幅限制,很多精彩的篇章不能不忍痛割爱。同时,尽管我们努力搜求,一定还有很多文字未能被打捞出来,不能不有遗珠之憾。
这是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只能请求作者、读者原谅,也期望更多的人帮忙,将来在增补本中弥补。为了强调历史感,也使读者对“曾经的深圳”形成共同记忆,本书选材和内容上并不与时间的幅度平衡,大体上“史前”深圳和建市前二十年的深圳所占比重更大,而近二十年的深圳发展和变化的华彩篇章,打算留在今后沉淀成更厚实的记忆时,再以“续编”的形式予以补充。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书中所选文章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之手,里面的一些说法、提法和观点,未必适合或符合当下的通行说法或规范,为了保持历史文献的原真状态,除了明显的错别字之外,本书编者均不做改动,于此种种,相信读者在阅读中都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另外,虽然我们努力联系到大部分作者取得授权,因年代久远、信息不全,还是有部分作者未能联系到,期望他们见到本书后,能与深圳出版社联系,在此,要向所有的作者衷心道一声感谢。
本书的编选是编撰组各位成员集体努力的结果,大体分工如下:
周立民:总策划、选题、审稿选稿等
陆其美:策划、统筹、工作进度安排等
赵功群:初始素材选稿、文本收集、电子稿件搜集、文字编辑审校等
胡蓝云:初始素材选稿
陆子洋:初始素材收集、文字转换校对
马 源:文字转换校对
在编选中,还要感谢各方面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吴筠女士、邓艳东先生、周国平先生对本书编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雷子源先生、雷宇先生向香港地区作者的稿件征集;深圳出版社谢芳女士、孙艳女士对本书编辑的辛苦付出;《宝安日报》王国华先生、《特区文学》王语咒先生对稿件征集的大力支持;南兆旭先生为本书文稿配图,并亲自撰稿;王俊先生的供稿;还有很多未能列出名字的默默支持者……尽管花费时间不少,然而,毕其功于一役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本书仅是“初稿”,希望各界人士包括广大读者继续支持,使本书能够以更加完美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深圳而言,我只是她的一个粉丝,对之了解、认识都很肤浅,更不敢以“旁观者清”而自居,本书的编选倘有什么不当之处,完全是我的水平和能力不够,还望各位方家及时批评和指正。于我个人而言,编书的过程乃是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读着那些令人感动的文字、想象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壮观景象,仿佛享受着深圳的阳光,温暖沁人心田,灼热又让人激情满怀。我贪恋这种感觉,我深深地祝福深圳阳光明媚、光明无限。
周立民
2023年8月30日夜于上海
2023年8月30日夜于上海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自然笔记(节选七) 南兆旭
下一篇:返回列表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