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综合 社会综合

扫码关注

转型,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9 人已围观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党中央开始强调“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力点。
 
当年,那个因“国人争相到日本背回马桶盖”而引发的全国性思考,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较为成熟的深圳而言,早已参透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只有关注创新驱动下质量和标准的提升,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才能在新常态下谋求新的竞争力。

速度做“减法”,质量效益做“加法”;要素驱动做“减法”,创新驱动做“加法”;落后产能做“减法”,新兴产业做“加法”;政府权力做“减法”,市场活力做“加法”……
 
深圳靠着自创的一套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组合拳”,继续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贡献经验智慧。
 
在这场转型升级最为关键的“十二五”期间,深圳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供给企业1.7万家,腾出宝贵发展空间,瞄准更高目标,围绕需求链部署产业链,率先构建满足需求升级的供给结构。
 
对的路径,反过来激发和带动了速度的稳定增长,当全国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下行压力时,已经率先完成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圳却轻装上阵,迈入令人艳羡的创新强、结构优、速度稳、质量高的增长新常态。
 
媒体再次聚焦深圳,各地纷纷前来“取经”。面对“深圳经济缘何能够在下行压力下‘逆势增长’”的“深圳之问”,深圳的答案是:“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以质量优势对冲了成本劣势,以质量先行赢得了发展主动。”
 
 
在众多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一个城市能选择出一条适合的道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对更高更好更优的追求在这座城市已经显得自然而又独具特色。但回望过去,这座城市每一次转型升级所经历的“阵痛”仿佛就在眼前,那些城市改革者在作出事关城市命运选择时的眼光与魄力依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深圳,就是这样在割舍过去、创造未来的自我变革中一次次体会着破茧之后的新生。
 
进入新时代,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盘考虑、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
 
全国上下,对“高质量”的追求已达成高度共识,然而通向“高质量”的路径,仍需要先行者的持续探寻。
 
《意见》中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排在首位的正是“高质量发展高地”。
 
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是新时代深圳经济转型的新的更高目标,也是这座城市“追求卓越”的经济底色。
 
2019年,深圳三大产业比重为0.1∶39.0∶60.9,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155.5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7%;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6.6%和71.9%。
 
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聚集了世界500强本土企业7家,全年新登记商事主体50多万家、总量约320万家,新引进各类人才逾28万人,发展更具韧性和活力。
 
这样的经济“家底”,为深圳向着“高质量发展高地”进发奠定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
 
“尽管深圳已初步走上了一条质量型发展道路,但一些传统的、粗放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阻力。”
 
深圳的主政者深谙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依然漫长,为国探路的重任依然艰巨——
 
必须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冲锋,打造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攻克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必须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必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做强更具比较优势的深圳制造,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
 
必须在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抢先发力,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甄别产业链中关键或缺失环节,实施“强链”和“补链”。
 
…………
 
创新能力不强,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那就发力源头创新。
 
2019年,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其中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设立首期50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新组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超滑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实施5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等大科学装置正加快建设;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落户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初步形成以鹏城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水平实验室集群,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明晰。
 
在2020年的开年首会——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伟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谈及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吃“爆米花”,如果没有人种玉米,哪里来的爆米花?
 
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深圳未来就是要在“种玉米”上全面发力,平台载体就是“两区两园”——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高起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新区建设。而冠名在“两区两园”前的四个“高”,彰显了深圳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冲锋、加快解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的信心、决心。
 
“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党中央这样要求。
 
那就加快补链、强链、稳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结构优、效益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只有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寸土寸金,在今天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深圳一定有地可落!”在2019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市委书记王伟中化身“招商专员”,向海内外优秀企业推介深圳。
 
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项目来了,小米集团国际总部项目来了,中国船舶集团海洋科学园项目来了……这场涵盖128个签约项目、签约额超过5600亿元的大会,正是深圳瞄准高端产业又一次极具魄力和远见的创新“大动作”。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前布局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2020年春分时节,以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项目陆域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55个项目总投资约1843亿元,其中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大项目有5个;提速布局的5G网络正在快速覆盖高铁、地铁、高快速路等城市“动脉”,为数字经济培育新增长点,为深圳着力新基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圳时装周”创新性地在“云端”开秀,打造出了“云看秀+云订货”为一体的“云”上盛事,成为科技赋能促进时尚创意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推动“深圳制造”向“深圳质量”“深圳设计”“深圳品牌”转变的一次全新尝试……
 
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新兴产业加快崛起,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基建蓄势储能,正在形成生机勃勃的现代产业“雁阵”,这座城市向高质量高地迈进的步伐活力四射、动能澎湃。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