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柯刚明:成功举办大运会让深圳与世界零距离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我从事体育工作时举办过不少赛事,许多记忆已经远去、模糊,但是2011年在深圳举办的大运会在我记忆中却历久弥新。
 
一座26年历史的城市,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05年,深圳市党代会确立了将深圳建设为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彼时恰逢大运会处于申办期,在这个目标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申办大运会,扩大城市国际影响,为建设国际化城市迈出坚实的一步。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深圳申办大运会办公室,作为这个办公室的成员,我参与了申办工作。
 
申办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写申请报告,里面涵盖了深圳的历史、发展情况和举办赛事的条件等,还制作了一部申办宣传片《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第二件事是迎接国际大体联对深圳的考察,以崭新的市容市貌、良好的体育设施和浓厚的体育氛围,争取国际大体联考察组对深圳的认可。第三件事就是新建一批为大运会准备的体育场馆。
 
在申办大运会时,主要有5个城市在竞争,除深圳外,还有俄罗斯的喀山、西班牙的穆尔西亚、波兰的波兹南、中国台湾的高雄。其中高雄已经申办了3届,波兹南也申办了3届,只有深圳是第一次申办。而且当时深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高,因此非常具有挑战性。
 
但正是因为深圳的年轻,更具活力,所以我们就提出了一句特别巧妙的申办口号:一座26年历史的城市,平均年龄26岁的市民,申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个口号说出了我们城市的特质与大运会的机缘。
 
2007年1月17日,我们的申办代表团在意大利都灵,经过庄严的申办陈述和激烈的投票竞争,终于等到了胜利的结果:深圳获得了第26届大运会的举办权。在听到结果的那一瞬间,我们都非常激动,欢呼拥抱,甚至喜极而泣,但在喜悦的背后,我们也感觉到了这份重任的压力。
 
一天掰成两天用,全力筹备大运会
 
大运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以后,深圳市委、市政府特别重视,都希望能够通过承办大运会来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办赛事、办城市”的口号。筹办工作纷繁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于是市政府决定成立大运会执行局,我由市体育局被抽调到大运会执行局任专职副局长。
 
大运会执行局人员大概来源两部分:一部分人员是从机关单位抽调和招考的,全市的各个职能部门都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还有300多人是从社会招聘的,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都踊跃报名。
 
我们第一批招考的岗位,主要是招考执行局部门的部长、副部长。按建制,部长属正处级,副部长属副处级。我们先用副部长的职位去招聘,发现居然有很多政府部门的正处级干部踊跃报考。我问他们这样不是亏了吗?他们都回答我:“不亏,级别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够参加大运会的筹备工作。”这些人都令我非常感动,大家都愿意放下个人利益,来组织筹备大运会。
 
在刚开始时,大运会执行局只设立了10个部门,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部门也随之增加到20个。我们的人员从最先开始的几十人增加到200人,到大运会开幕前的最高峰时已经达到了500人。大运会期间,我的主要工作是担任竞赛指挥部执行指挥长,负责赛事的组织协调、赛程安排、裁判执法、颁奖礼仪,处理竞赛特发事件、保证赛事公平公正顺利进行等。
 
筹办过程中,有压力也有挑战。我们没有筹办大运会的经验,因此,大运会执行局决定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来培训工作人员。我们从北京、广州请来奥委会、亚运会的相关负责人给我们上课。同时,我们还到举办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城市去学习。
 
大运会各个方面的工作量都很大,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信息量也相当多。我们的工作人员也都非常努力,大家全力以赴地投入大运会的各种筹办工作当中,所以我们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大家都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就这样工作了4年。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