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王欢来:文化创新是深圳工艺礼品产业发展核心动力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6 人已围观


▲口述者:王欢来
口述时间:2019年8月6日上午
口述地点:南山区花卉小镇欢喜小院
 
王欢来
 
1954年出生于天津汉沽,197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工艺礼品行业协会艺术总监、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书法刻字作品《大型屏风秦文公石鼓文》荣获200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版画作品《盐城之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书法刻字作品《天道酬勤》荣获广东省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和第二届文博会工艺美术精品奖。
 
1993年,我从天津汉沽来到深圳。当时,很多人认为深圳缺少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并不适合艺术家发展。其实,经济成就部分遮盖了深圳文化成就的光芒,从四面八方而来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各自传统的地域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生根发芽,形成了全新的深圳移民文化。而我也是众多移民中的一员,我将“汉沽刻字艺术”带进深圳,融入深圳,让它在这片沃土上绽放新的色彩。
 
王欢来文化创新是深圳工艺礼品产业发展核心动力
 

 
有了父母的支持,有了老师的指点,我犹如一匹欢快的野马,驰骋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
 
从小开始学画
 
1954年2月,我出生于天津汉沽。汉沽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地方,尤其对画画的,更是多了几分尊重。汉沽不仅是我的故乡,也是我艺术生涯的起点。我的父母乃至祖辈,没有一个是舞文弄墨的,甚至,在我学画的最初阶段,父母是不支持的。因为穷,没有钱买画纸、笔和颜料。然而,倔强的我还是坚持去文化馆看画,学画。
 
最初,我只是趴在文化馆教室的窗户上,看着老师教画,看着别人习画。常常一待就是一个上午,甚至整整一天。后来,老师被感动了,允许我进屋听课、看画。正是这种坚持,父母最后同意我学画了。那时候,我常常纠结的是,攥着父母刚给的五分钱,是去买纸,还是买墨?有了父母的支持,有了老师的指点,我犹如一匹欢快的野马,驰骋在艺术的广阔天地里。
 
1972年,天津五·七艺术学校(现天津美术学院)恢复招生,考虑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除了招收工农兵学员之外,还特批招收少量中学生。为此,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几乎跑遍了天津所有的中学,汉沽虽偏远,但也不例外。当招生老师来到我所在的中学,被校园里的一幅大型壁画所吸引,而这幅画的作者就是我。于是,他们把我找去,问话、笔试、复试,最后政审,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经过层层筛选,我非常幸运地成为天津美院恢复招生的首批大学生之一。
 
当年,美术专业在整个汉沽只招两名学生,我是其中之一,我也是我们家族的首位大学生。我班里有36名同学,年纪最大的已经32岁,而我刚满18岁,是最年轻的。这让我有点得意,但感觉更多的却是一种压力。压力最终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我认真跟随老师学习,虚心向同学请教,在天津美院学习的三年,是我一生中美好的时光。
 
毕业后回乡发展
 
1975年,我们班的毕业创作展专场在天津美术学院主楼大厅举办,这是当年津门画坛的年度盛典。撤展时,我提供给学生习作展的写生和色彩画展品全部失窃。不知是一种偶然,还是哪个有雅趣的小偷独具慧眼,在所有同学的作品中唯独将我的作品全偷走。当时觉得别人是因为喜欢我的作品才偷,内心还有点小窃喜,但现在想起来却是满满的遗憾。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故乡汉沽,任职于汉沽文化馆,先后担任副馆长、馆长职务。区、县一级文化馆的职能,就是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发现和培养基层的艺术人才,并组织和指导基层的艺术群体创作。汉沽版画和汉沽刻字艺术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都综合嫁接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特色,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只是版画侧重于“画”,而刻字则偏重于“字”。我是版画科班出身,汉沽又具有版画木刻的群众基础,于是,我便选择版画和书法刻字作为突破口来打造汉沽群众艺术的优势和拳头产品。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