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邱韶华:贡献专业力量填补国内偏光片空白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6 人已围观

 

 
2008年,我负责组织实施“TFT-LCD用偏光片工程化技术项目”,该项目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可用于TFT型偏光片的生产线。
 
国内偏光片行业陷入困境
 
尽管我们突破了技术壁垒,成功研发出偏光片,但在国内市场上,我们依然困难重重,这与显示屏产业发展有关。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国营天津无线电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1978年,我国批准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并将生产重任托给当时的上海电视机厂。之后随着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诞生,1987年中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跃居全球第一。
 
然而,当世界电视产业从传统CRT(显像管)显示器,向液晶、等离子等新型平板显示器转换时,中国彩电工业惨遭淘汰。至此,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采用“以市场换技术”“合资”等政策发展的轿车、彩电、集成电路产业,没有一个能摆脱对引进技术的依赖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由于缺乏技术,大陆彩电厂商面临着“缺芯少屏”的困境,他们被迫花费巨资,从韩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
 
作为液晶显示屏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偏光片的发展也受限于此。当时国内厂商还没法研发出彩色液晶显示屏,仅能生产黑白液晶显示屏,且只能使用于电子表、计算器、电话机等小尺寸电子产品市场。我们公司定位国产本土化,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国内下游市场研发产品,即适用于黑白显示屏的偏光片。尽管我们占据了黑白显示屏的大部分市场,起步也比韩国的同行要早很多,但在全球液晶显示屏的市场里,我们占比份额依然非常小,不到1%。
 
为等待未来发展的机会,为公司创造更大效益,我们转而从降低偏光片生产成本入手。2000年,我承担了原材料国产化、压敏胶开发、产品色调改进等重点攻关课题。经过大胆创新和大量试验研究,三大难题全部获得突破。其中,主要原材料国产化率达100%,压敏胶开发隔年即投入批量生产。同时,此突破也一举扭转了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严重亏损的局面,全年实现利润620万元。
 
2001年,盛波光电被市科技局批准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导的“年产200万平方米偏光片产业示范化工程”也被当时的国家计委列入2001年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新材料专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
 
2005年,我们成功开发出国内首张STN型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也因此持续盈利,稳步发展,一举奠定了国内黑白液晶显示屏用偏光片的领导地位。
 
向彩色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进攻
 
进入21世纪,随着笔记本电脑对液晶显示器件产品的需求加大,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确立了作为液晶显示的主流地位。
 
2002年4月,上海广电集团(前身为上海电视机厂)与日本NEC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投资1146亿日元(约76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莘庄工业区建设一条5代线。2004年10月8日,中国第一条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在上海投产,主要负责切割15寸液晶屏。
 
随着国内企业对TFT-LCD生产线的研发,内地的无自主彩色液晶显示屏时代也随之落幕。
 
下游市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创新科技的原始动力。2006年,我被任命为公司投资近亿元的偏光片二期工程工艺总负责人,带领团队对现有生产线进行全面测绘,优化生产工艺,并吸取国外经验,使盛波自行设计、委托国内公司制造、自行安装和调试的二期生产线实现投产,成为第一条国产偏光片生产线。
 
2008年,我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部863计划—“TFT-LCD用偏光片工程化技术项目”,获得了国家发改委91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项目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可用于TFT型偏光片的生产线,进一步填补国内TFT-LCD偏光片生产的空白,对于国内液晶显示器件降低生产成本、增大生产能力、改变产业链严重失衡的局面起到重要作用,使国内部分中小型TFTLCD面板企业实现部分材料国产化。
 
2010年,公司大尺寸TFT-LCD用偏光片项目启动,大尺寸TFT-LCD偏光片项目也列入“深圳市重大项目”。项目建成后,于2015年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也填补了中国彩色液晶电视机用偏光片的产品空白,中国彩电厂商终于完善了上游材料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