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开荒牛”的足迹
作者:郑家光 来源: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31 人已围观
再看看“开荒牛”的大本营吧,简直像个“鸽子笼”。十几个人挤在一间房,主任、局长、科长和一般干部一样,生活都得自理。建委两位副主任,还得了个“游击队长”的雅号。原来他们有胃病,吃不惯招待所那千篇一律的硬饭粒,只好餐餐出去“打游击”。如果有病需吃中药时,只好用几块烂砖头围成“炉灶”来煲药。
别有情趣的探亲
“开荒牛”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安排妻子来探亲时的住处了。
有一天,“鸽子笼”的门忽被推开,门口站着一个苗条秀气的少妇,手捏着一大捆水灵灵、绿油油的青菜。
“关嫂探亲来啦!”热情的战友们又是让座,又是倒茶,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小关却是又喜又忧,长脸变成了一条“苦瓜”。
本来想陪久别重逢的妻子到街上逛逛,想不到半路上两口子却闹起了别扭。事情是小关的一句话引起的:“现在还没地方住,叫你不要来看我,你偏要来,这下咋安排?”
风尘仆仆、兴冲冲而来的关嫂,一听丈夫这“无情无义”的话,便委屈得哭了起来。家人团聚,本来是一大喜事,却带来无限苦恼!小关也有难言的苦衷,他说什么好呢?只有呆愣愣地看着心爱的人流泪而已。
夜深了,看到房友们呵欠连声,小关只好带着自己的娇妻,踯躅在边城街头。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一点不假,最后他俩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藏身之所——办公室!你看,办公桌一并就成了床,报纸一贴就成了窗帘。凭着一炷蚊香,赶跑了成群的“轰炸机”,终于免除了蹒跚街头之苦,丈夫深感过意不去,妻子却乐得前俯后仰:“这样才更有意思!”
这天他俩像初恋时一样,悄悄话一直说到三更半夜,而且比任何一夜都睡得更香更甜。
道路的选择
当读者了解到特区开创之初,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辛之后,兴许会问:为什么这些同志甘当“开荒牛”?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就以小关作例子吧。他是这批干部中较为年轻的一个,调来深圳之前,组织部门曾找他谈话:“深圳目前百业待兴,生活艰苦,要做好三年夫妻两地分居的打算。工作问题嘛,暂时得改行去搞基建。去,还是不去,由你自己决定吧。”小关的回答很干脆:“去!”
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他要亲手参加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至于摆在他脚下的道路如何坎坷,他是朦朦胧胧的。当他一肩挑起基建重担的时候,他才懂得自己肩上的分量有多重:他过去从事文艺创作和现在所干的新事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不过,他具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性格。当初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冶金专业,搞文艺创作也不是他的本行,如今,他又开始在新的领域里,不倦地探索。
每当曙色初升,他就在招待所院子里的乱石堆中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工程建筑学》;每当夜晚,他就在灯下忍受“轰炸机”的袭击,记录着一天的学习心得体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发愤不已。最后,他艰难地通过了业务技术考核,获得了助理工程师的技术职称。
特区第一代的开拓者们,现在依然活跃在建设的第一线上,尽管他们之中有的被委以重任,有的成了出色的工程师,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开荒牛”的本色,继续在特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耕耘着……
(选自《我爱特区的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别有情趣的探亲
“开荒牛”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安排妻子来探亲时的住处了。
有一天,“鸽子笼”的门忽被推开,门口站着一个苗条秀气的少妇,手捏着一大捆水灵灵、绿油油的青菜。
“关嫂探亲来啦!”热情的战友们又是让座,又是倒茶,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小关却是又喜又忧,长脸变成了一条“苦瓜”。
本来想陪久别重逢的妻子到街上逛逛,想不到半路上两口子却闹起了别扭。事情是小关的一句话引起的:“现在还没地方住,叫你不要来看我,你偏要来,这下咋安排?”
风尘仆仆、兴冲冲而来的关嫂,一听丈夫这“无情无义”的话,便委屈得哭了起来。家人团聚,本来是一大喜事,却带来无限苦恼!小关也有难言的苦衷,他说什么好呢?只有呆愣愣地看着心爱的人流泪而已。
夜深了,看到房友们呵欠连声,小关只好带着自己的娇妻,踯躅在边城街头。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一点不假,最后他俩终于找到了理想的藏身之所——办公室!你看,办公桌一并就成了床,报纸一贴就成了窗帘。凭着一炷蚊香,赶跑了成群的“轰炸机”,终于免除了蹒跚街头之苦,丈夫深感过意不去,妻子却乐得前俯后仰:“这样才更有意思!”
这天他俩像初恋时一样,悄悄话一直说到三更半夜,而且比任何一夜都睡得更香更甜。
道路的选择
当读者了解到特区开创之初,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辛之后,兴许会问:为什么这些同志甘当“开荒牛”?他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就以小关作例子吧。他是这批干部中较为年轻的一个,调来深圳之前,组织部门曾找他谈话:“深圳目前百业待兴,生活艰苦,要做好三年夫妻两地分居的打算。工作问题嘛,暂时得改行去搞基建。去,还是不去,由你自己决定吧。”小关的回答很干脆:“去!”
他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他要亲手参加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至于摆在他脚下的道路如何坎坷,他是朦朦胧胧的。当他一肩挑起基建重担的时候,他才懂得自己肩上的分量有多重:他过去从事文艺创作和现在所干的新事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不过,他具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性格。当初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冶金专业,搞文艺创作也不是他的本行,如今,他又开始在新的领域里,不倦地探索。
每当曙色初升,他就在招待所院子里的乱石堆中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工程建筑学》;每当夜晚,他就在灯下忍受“轰炸机”的袭击,记录着一天的学习心得体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孜孜不倦,发愤不已。最后,他艰难地通过了业务技术考核,获得了助理工程师的技术职称。
特区第一代的开拓者们,现在依然活跃在建设的第一线上,尽管他们之中有的被委以重任,有的成了出色的工程师,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开荒牛”的本色,继续在特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耕耘着……
(选自《我爱特区的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的阳光—深圳
下一篇:深圳的阳光—深圳掠影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