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扫码关注

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5 人已围观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强调要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做优做强珠三角核心区,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部署。这一全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将广东区域发展格局明确为兰大板块,即珠兰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各自实现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策略: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深圳落实省委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强化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深圳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以珠兰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推行“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模式,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叠加;重点推进“深莞惠+河源、汕尾”深度融合,规划建设深莞惠区域协同发展试验区,打造更具辐射力的深圳经济圈。推进交通一体化布局。完善对外战略通道布局,谋划建设深圳至南宁高铁等项目,加快赣深高铁、深中通道等建设,推进穗莞深、深惠城际轨道规划建设,主动融入珠三角世界级航空枢纽和世界级港口群建设。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贯彻省委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深河产业园、深汕产业园和深河人民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确保对口帮扶河源、汕尾的323个村如期全面脱贫。落实“万企帮万村”“携手奔小康”行动,积极参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共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深莞惠经济圈产业协作日益紧密,建立“总部+基地”“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等合作模式。区域交通建设成效明显,深莞、深惠多条跨界瓶颈路段打通,深莞间跨市通勤人口达30万人次/日。跨区域流域污染整治效果明显,共同开展东江水源保护。2019年,深圳继续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对接北部生态发展区“后花园”和“菜篮子”“果盘子” “米袋子”“水缸子”,促其融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大城市大市场。2020年5月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6月5日,省发展改革委公布《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推动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8月25日,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深圳奋力跑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加速度和高质量,更好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深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全省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部署推进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强化“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着力打造开放“大平台”、交通“大体系”、经贸“大网络”、湾区“大市场”和深圳都市圈,全面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努力在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列、示范引领,率先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携手广州强化“双核联动、比翼双飞”。深圳与广州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同样承担着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2018年2月23日,王伟中、陈如桂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一行赴广州,学习考察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4月19日,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市长温国辉来访深圳,重点考察深圳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8月9日,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带队到深圳考察改革开放创新、城市建设发展等方面的情况。2019年9月5日,王伟中、陈如桂率深圳市党政代表团赴广州市学习考察,两地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引领“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领域合作。同年12月26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广深“双核联动、比翼双飞”,加强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点平台对接,谋划推进一批合作项目、合作事项,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共同打造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0年10月2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广州、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在深圳主办“双城联动”论关部门签署了科技创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营商环境、自贸区等七个领域的专项合作协议。两地共同推进建立健全更加密切的沟通衔接机制、加快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快推动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推动广深战略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更深内涵、更宽领域。
 
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深圳不断优化城市品质和现代化功能,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编制国士空间规划,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深圳鼓励各区产业相对错位发展,加快重点区域、战略通道建设,带动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往东重点建设大运新城、坪山中心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和国际生物谷等片区,担当起建设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主体责任,推进东部过境高速建设,规划建设深汕高铁、深汕新高速。往西重点建设空港新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基地等片区,建成启用国际会展中心,加快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建设和沿江高速(前海段)、滨海大道(总部基地段)改造,规划建设深珠复合通道、深肇铁路、深圳至南宁铁路。往南重点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片区,加快港深西部快轨、西丽枢纽至香港东大屿高铁等项目研究。往北重点建设光明观澜平湖等区域,开通穗莞深城际线和大外环高速,加快赣深高铁建设,深化广深高速铁路通道规划研究。中部重点建设福田中心区、香蜜湖、深圳北站、扳雪岗科技城等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香湖国际金融街和深圳国际交流中心,加快皇岗路快速化改造和圾银通道建设。至2019年底,各区形成发展方向清晰、功能优势互补、各具鲜明特色、发展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通过实施“内优外联”的“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向东连接广东沿海经济带东翼及东南沿海地区,向西连接沿海经济带西翼及西南地区,向南连接港澳,向北连接北部生态发展区及中南地区,全面加强交通、产业、平台、民生等各方面联动合作,实现全市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内辐射区域腹地,对外链接全球城市网络,不断增强深圳在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2020年以来,深圳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积极构建融合深莞惠、连通大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核心引擎功能,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交通支撑。
 
全面主导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在珠三角单极凸起、粤东西北部落差较大的发展格局中,广东把加快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作为构建改革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性战略。汕尾作为粤东落后地区,经济总量远低于珠三角城市,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左右,是全省振兴和均衡发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在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基础上成立深汕合作区,推动深圳与汕尾联手,将珠三角东岸和粤东地区联接在一起,借此撬动汕尾乃至粤东地区跨越发展,打破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深汕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深圳、汕尾市委市政府管理,赋予地级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合作区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稣门、赤石四镇,面积468平方公里,距深圳市东部约60公里,离市中心约120公里。2014年4月,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优化合作区体制机制,合作区实行管委会负责制,管委会主任由深圳干部担任,党工委书记由汕尾派驻。同时明确深圳、汕尾两市分工:深圳主导经济建设,汕尾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兼任合作区管委会主任。

2017年9月21日,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明确深汕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自此,深圳全面主导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2018年12月16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揭牌,在行政体制机制、农村城市化和产业建设等方面,首创“飞地”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经济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了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体制”,深汕特别合作区由此纳入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是粤港澳大湾区向粤东沿海经济带辐射的重要战略增长极。2019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4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年未常住人口9.34万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6.8%,供地产业项目89个,69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启动、投资535亿元;“三港四站”“四铁五高”“五横六纵”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取得新突破;《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纲要》通过,规划到2025年合作区建设用地70-80方千米、人口规模
60-70万人,到2035年建成一座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2020年,深汕合作区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以“创新引领发展,实干再造新城”为发展理念,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新城建设各领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3月18日,深汕合作区50平方公里中心区正式启动建设。辖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工作稳步推进,截至8月共完成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及变更104项,其中新增项目61个,总投资额255.33亿元。深汕合作区坚持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加快建立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机器人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已初步形成。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