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在“四个全面”中创造新业绩: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5 人已围观
2013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是落实十八大战略部署的开局之年。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改革开放工作良好氛围,春节过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全市党政机关开展“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优良工作作风”学习讨论活动,更好地形成推进改革创新的最广泛共识和良好社会环境。2013年5月9日至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改革工作会议,通过了全市改革总体方案和年度改革计划,明确要在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等重点领域实施改革。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突破改革重点,强化改革协同,抓好改革督查,凝聚改革共识,形成广泛参与、共同受益的良好改革局面,让人民群众成为新时期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全市改革会议之后,制定出台了《深圳市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2013-2015)》和《深圳市2013年改革计划》,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海体制机制创新、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试点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市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深圳率先建立了宽进严管的新型商事登记制度,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监管创新。积极推动落实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5大领域19个方面工作,启动实施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第一阶段7项专项行动,以审判长负责制为代表的司法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率先建立突出市场配置作用的产业用地供应模式,“农地”入市成功试水。率先实行诚信申报、轮候制度,引人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房建设管理。建立医管中心,实现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改革效果进一步显现。出台实施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规定,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业。基层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公务员分类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①
2013年12月26日,深圳市召开市委五届十八次全会,首次提出“三化一平台”战略,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前海战略平台,提出要在“三化一平台”上实施重点攻坚,牵引和带动全局改革,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三化一平台”将深圳的发展目标与制度创新目标结合起来,使深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三化叠加”的新优势。围绕市场化改革目标,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新要求,率先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重塑经济特区改革新优势上有重大突破;围绕法治化改革目标,率先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新路,在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上有重大突破;围绕国际化改革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法规制度、服务管理、人文环境等软、硬件的国际化水平,在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上有重大突破;围绕前海开发开放国家级战略平台,率先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上有重大突破。
2014年1月21日,深圳市委出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新时期深圳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要求、总体部署、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对深圳的改革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014年,深圳以“三化一平台”为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38项改革任务,在全国领先的改革举措有111项,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改革项目有个,在改革开放方面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主要改革举措有: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核心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为目标推进“法治化”改革;以建设现代化先进城市为目标推进“国际化”改革;从国家战略高度精心打造前海改革创新标杆;以“三化一平台”为主攻方向统筹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领域改革等。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市区联动,改革成果丰硕。其中,福田区建立“权责清单”体系,在行政审批服务领域全国首创“零时限、零收费、零距离、零材料”的咽零清单”,在全国率先实施行剧盼“零收费”。龙岗区编制全国第一个完整意义上党政全覆盖的“权责清单”。南山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
2015年,深圳全面推进深港合作,加快广深港高铁、莲塘/香园围口岸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深莞惠、河源、汕尾“3+2经济圈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深河、深汕共建产业园开工建设项目640个。来深投资世界五百强企业270家。扎实开展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完成省内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前海实现新跨越,22条先行先试政策基本落地。跨境人民币贷款、互联网银行、赴港发债等金融创新取得突破。前海法院、国际仲裁院成立,涉外商事调解、法律查明机制等取得重大进展。5家深港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落户,香港税务师等八类专业人士开始在前海执业。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成运营,汇丰、恒生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前海累计注册企业6.15万家,注册资本3.25万亿元,要素交易平台19家,持牌金融机构98家。已注册的港资企业对前海GDP贡献率超过20%。
推进“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与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深圳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文化、人员联系越来越紧密。深圳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中国大陆第四大航空港。深圳被列为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八个战略支点城市之一,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实验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将在深圳市“两区三市”定位的战略性引领之下,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桥头堡作用。
2015年5月,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落实“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发展战略,推动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对深圳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加快将深圳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充分发挥深圳地缘、商缘、人缘优势,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桥头堡,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战略枢纽作用。
深圳全力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湾区经济新发展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发挥特区、湾区、自贸区叠加优势,加快打造产业发达、功能强大、开放协同、集聚外溢的一流湾区经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泛珠二角区域合作,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构建全方位“走出去”支撑服务体系,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推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积极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拓展与喀什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合作,打通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战略“双通道”。加快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落实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前海蛇口片区,加快构建与国际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建成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深化深港合作,推进前海开发开放大提速,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全面提升深港、深澳合作水平,主动参与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协调互动,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推进广深港高铁、穗莞深城际线、深中通道、赣深客专、深茂铁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促进湾区内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发展、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2016年,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全面深入推进,深圳作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成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深圳以交通互联、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新时期对外开放“双通道”,加快打造信息丝绸之路,推动华为、中兴通讯等更多信息技术企业的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国门,让沿线国家共享信息经济红利。依托自贸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发起设立深圳丝路基金,探索更多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市场合作路径,畅通“一带一路”建设投融资渠道。
前海成为“一带一路”综合性战略平台。前海位于深圳南头半岛西部,伶打洋东侧,珠江口东岸,由裕安路、新湖路、湖滨西路、月亮湾大道、妈湾大道、宝安大道和西部岸线合围填海而成,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与香港隔海相望,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的功能定位为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的先导区,珠三角产业升级的引领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其他专业服务四大产业。2010年12月,深圳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的工作意见》,明确了86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责任分工,全面启动前海综合规划编制、土地整备、工程建设等工作。2011年3月,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深圳前海合作区与蛇口片区共同纳入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自贸区于2015年4月27日挂牌成立,片区总面积18.2平方公里。
前海拥有“自贸试验区、深港合作区、保税港区”三区叠加的特殊优势,实行“比经济特区更特”的先行先试政策。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前海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质企业人驻。截至2016年2月,前海入驻企业累计达6.7万余家,平均每天新增约200家,其中金融、科技、现代物流是主导的产业类型,已经形成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深圳把前海作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综合性战略平台,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开放创新,推进深港澳更紧密合作,积极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基本规则有机衔接的制度框架,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实现更紧密合作提供支撑和服务。
深圳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始终在全球坐标系下谋划开放布局,把携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以创新投资贸易规则为突破口,以构建新的战略通道为抓手,以区域协同联动为支撑,实现更高水平内外联动和双向开放。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白物流园等境外园区建设加快,“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落户深圳,巴布亚新几内亚深圳产品展销中心成立运营,对沿线国家协议投资额增长11.5%。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新出台出口退税周转金贴息等19条措施,全年进出口总额2.63万亿元,其中出口继续居内地城市首位,一般贸易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迸出口额分别增长15%17%。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对外投资分别增长103%和70%。新增多伦多、麦纳麦等10个国际友城。与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创意、检验检疫等领域合作进一步加强,落马洲河套地区深港合作开发启动,莲塘/香园围口岸联检楼封顶。
201年,深圳强力推进“强区放权”,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把“强区放权”作为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基层“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努力做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编制完成市、区党委部门权责清单,出台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管理办法,取消、转移、下放市级行政职权293项,清理规范行政职权中介服务事项53项。权力下放效果明显。下放政府投资、规划国土、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事权,调整规划国土、交通运输等驻区部门为市区双重管理,下放充实基层编制2374名。着力抓好罗湖区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审批层级压缩两级,审批环节压缩过半,审批时间缩短近2/3,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全年列入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达91个。行政区划优化调整。2016年10月,龙华区、坪山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2017年1月7日,龙华区、坪山区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推进特区一体化、实现新跨越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宝安、龙岗等4个区街道拆分优化,全市街道数量从59个增加至74个,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除了行政区和功能区,深圳此时还有了一块“飞地”一一深汕特别合作区,面积468平方公里,该合作区距离深圳中心区120公里。2017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2018年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圳市组织实施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的工作方案》,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始纳入深圳市全面负责建设管理,肩负着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使命。
作为一项打基础、立长远、补短板并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举措,“强区放权”以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与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政府,提升深圳整个城市的竞争力。正是通过强区放权,事权、财权和人员等被下放到基层,基层管理力量得到明显加强和充实,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提高。
①《2013年深圳改革报告》,第86-110页,中共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