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政治法律 > 党建 党建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特区一体化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来源: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 责任编辑:manman 2025-04-24 人已围观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海关对特区进口货物、物品,要给予特殊的关税优惠,特区运往内地的货物、物品按一般进口的规定征税。1981年12月24日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暂行规定》确定经济特区范围为327.5平方公里,特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隔离经济特区和深圳市其他区域的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于1982年6月开始动工兴建,1986年6月正式启用。管理线东起大鹏湾捎仔角,西至宝安县安乐村的双界河出海口。这道线将深圳分为深圳经济特区与特区外,人们俗称为“关内”和“关外”。到21世纪初,“关内”“关外”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等差距日益明显,特区内外发展不平衡、特区发展空间受限和“一市两法”影响行政管理统一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特区发展。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特区外的发展。1993年1月,宝安县撤县设宝安、龙岗两区,迈出了特区外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里,深圳加快建设宝安、龙岗的中心区,并逐步完善城区的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化发展。2004年到2009年的6年间,深圳城市化进程迎来重大历史性改革。宝安、龙岗两区土地纳入全市统一储备管理,城市化工作全面铺开。2004年底深圳全市户籍人口中的农业人口全部改为城市居民,原来的260平方公里的集体所有土地也转为国有。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批复要求广东省和深圳市做好特区范围扩大后的统筹规划工作,坚持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做好特区城市管理、产业布局、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深港合作和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对全国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正式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回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96.85平方公里,深圳发展迈进了“大特区”时代。
2010年7月2日,市政府下发《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提出要实现原特区内外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六个一体化”的目标,明确“当年初见成效、五年根本改观、十年基本完成”的时间要求。其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实施了三轮特区一体化建设实施计划,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法规政策、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把更多的资源、财力向原特区外倾斜,特区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同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首个特区一体化建设实施计划一一《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0-2012年)》。该计划明确了项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指标,要求清理法规统一政策、实现法规政策一体化,强调要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实现规划布局一体化,提出一系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促进深港合作、深莞惠一体化的任务,强调要推进财政体制、公安管理、城市管理、环保体制、水务管理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2010年当年,深圳经济特区113部法规和70部规章得到全面梳理,有效解决了特区一体化相关法规的适用问题。41公里地铁线路投入运营,道路、供水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和龙华、大运等新城建设明显加快。2011年,设立龙华和大鹏功能新区。2012年,深圳市特区一体化建设三年实施计划全面完成,法律法规一体化顺利实现,原特区外GDP总和占全市比重提高至46.5%。三年来,原特区外固定资产投资达4429亿元,完成计划的1.6倍;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从78%提高到90%;千人总体学位数从78个提高到98个。光明、坪山、龙华加快从产业功能区向新城区转型,大鹏新区全面启动国际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宝安、龙岗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原特区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深圳机场T3航站楼主体工程完工,深圳北站、深圳东站等交通枢纽投入运营,轨道交通三期正式开工,深汕二期等14条主干道建成通车。加快推进原特区外公共交通建设,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65条,新增公交专用道100公里,日均公交客流量突破千万人次。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管道、变电站扩建等工程进展顺利。原特区外城市运行更加智能化,在全国率先建成第四代移动通信规模试验网,城市网络电视台影响力扩大,全市互联网、家庭宽带普及率分别达83%80.8%,无线宽带覆盖率达85%。智能交通、数字城管、数字环保、科技强警等提高了城市智能化水平。原特区外土地空间利用更加集约化,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开工城市更新项目60个,累计完成土地整备67平方公里,土地二次开发成为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一批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城中村”加快向新兴产业集聚地和现代化新社区转型。原特区外地区城市建设得到较大改观,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进一步提升,原特区内外的发展差距全面缩小,初步实现了原特区内外的协调发展。
深圳特区一体化使原特区外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基础设施欠账得到了有效弥补,原特区外地区产业布局、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得到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深圳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圳特区一体化探索了一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的成功之路。尤其是深圳清理和统一特区内外法规和规章、公共政策,抓好宏观规划布局,把更多的资源、财力向原特区外倾斜,以改革实现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做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