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自然综合 > 水文水利 水文水利

扫码关注

“东深供水工程”实录——香港之渴

作者:胡忠阳 李健辉 来源:水向高处流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8-04 人已围观

中国版图南端的“东方之珠”—香港。

太平山脚下,浩瀚的太平洋波澜迭起;身畔,广阔的珠江口云水旖旎。年均超2000毫米的降雨量,泼洒着九龙、新界与香港岛等大大小小263座岛屿。该地区地表径流丰富,水系发达。

香港,似乎断无缺水之虞。

然而,撩开这片热土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河流,长度未超八九公里,水系的作用范围非常有限,其流速及流量,在一年中雨季和旱季的交替中极不稳定。每当旱季,这里的地表水流常常难以维持甚至断流,其河床或者完全裸露,或者涓滴可数。

19世纪中叶香港开埠前后,这里居民的日常用水,多依赖山涧溪水和市民私人开凿的井水。随着移民源源不断涌入,溪井水逐渐不敷使用。在洋商的要求下,港英当局开始考虑“公共供水计划”,以求淡水稳定供应。此计划,不过是利用地表的水塘来储存雨水。1863年,香港兴建了首个水塘—薄扶林水塘,水塘和小水库由此成为港英时期香港的主要淡水来源,共建成了17个。抗战胜利后的数十年间,香港人口大规模增长,新兴建的水塘工程规模也堪称庞大,著名的有在海上兴建的船湾淡水湖和万宜水库。

港岛北部,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历史悠久的政治与商业中心,也是香港首个发展起来的区域—维多利亚城所在地,人口密度一直高居亚洲前列,更是淡水使用量高度集中之地。随着全港工厂兴旺、楼宇大片耸立、人口持续剧增,香港的淡水资源益发入不敷出,缺水日甚一日。
 
1895年,一场旱情突如其来。香港总降雨量不足1169毫米,与远在数千里之外中原大地的年均降雨量相比,竟然还少了200多毫米。猝不及防的港英当局开始施行晚上停水的政策;从来不曾为水忧虑过的香港人,初尝缺水之苦。
 
1929年发生的香港水荒,令近八十万市民心慌—香港街道间的306条水喉,先是每天供水4小时,后来减至2小时!为解决港人吃用水问题,当年的广九铁路局将多列车厢改为储水箱,组成运水列车来深圳取水。与此同时,还不得不派遣大批船只,到珠江取水。
 

▲香港老一辈居民,难以忘却曾经4天一次供水的苦况。

水是生命之源,无水等于无命。当时大约有20多万人因水荒而离开香港,过半工厂也因此倒闭。

时间到了1963年,香港更是发生了半个世纪一遇的大旱—山塘干涸,田地龟裂,草木枯萎。为保生存,港英当局采取了4天供水一次的限水措施。一队队蜿蜒曲折的候水者,一条条望不到头的水桶长龙,如“流民图”一般触目惊心。当时的普通文职人员工资100多港元,水桶要几十港元,但还是供不应求。无数香港人哀叹:“淡水贵如油,淡水贵如油啊!”
 
 

▲1963年,香港人轮候取水的场面。

因严重缺水,这一年香港的织造业、漂染业减产近半,农业损失逾千万港元,13个行业停工减产,损失达6000万港元,数十万工人生活受到威胁。初现蒸蒸日上景象的香港,被旱魔折腾得人心惶惶。为此,香港人曾举行三天三夜的祈雨法会。僧人们法术使尽、信徒们好愿祈尽,上苍依然滴水不降。

“月光光,照香港,山塘无水地无粮。阿姐担水去,阿妈上佛堂,唔知(不知道)几时无水荒。”这首当时流传全港的童谣,道尽了香港人大旱之际的愁惨心境。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