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一部革命史,首章是香港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20 人已围观
1902年1月28日,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利用港英政府的驱逐令到期失效之机,潜回香港,入住士丹利街24号三楼的兴中会所属《中国日报》报馆。英国人显然一直紧盯着孙中山的行踪。2月1日,香港英文报纸《德臣西报》以《孙逸仙在香港》为题,披露了孙中山在香港的行踪:“举世闻名的中国改革家孙逸仙已返回……暂住在士丹利街。”报道一出,港英政府立即做出反应。在英籍警长“奉命讽使”下,4日,孙中山无奈离港赴日。不久,港英政府再度重申对孙中山的驱逐令,为期五年。
1905年10月7日,孙中山与同盟会会员乘坐法国邮轮前往越南。中旬,邮轮驻泊香港海面,原兴中会要员陈少白、冯自由、李自重等人专程登船聚议,孙中山亲自为他们主持加入同盟会的宣誓仪式。
时间艰难地指向1911年。从1895到这一年,已经整整过去了16个年头,但革命踌躇不前,大大小小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为振奋军心,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领袖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再战广州。
这是同盟会毕其功于一役的血战。黄兴担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离这个指挥部450米的地方就是清朝两广总督官署所在地。1911年4月27日,越华路上上演了悲壮一幕:在军火支援迟迟未到的逆境下,黄兴于傍晚率领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府。450米的路途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在清兵如雨的枪弹下纷纷倒下的烈士们,无法冲到战场的尽头,悲壮地走完了自己短暂而伟大的一生。
5月3日,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不顾清政府禁令,以《平民日报》记者的公开身份组织了100多人的收尸队,冒死把散落的72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
“黄花节晚尤可惜,青眼故人殊未来。”潘达微在写安葬报告时取黄花雄浑优美、风骨诤诤之意,将“红花岗”改成了“黄花岗”,此役死难者因此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据1932年统计,此次起义牺牲烈士共86人,计有广东籍51人、福建籍19人、广西籍7人、四川安徽江苏籍各3人,多是各省的世家子弟、青年精英。
黄兴以泪和墨,写下了一副沉痛无比的挽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孙中山后来在其《建国方略》中这样写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革命党人无休无止的献身、流淌不绝的鲜血、收拢不及的残骸,终于敲开了清王朝缩成一团的坚硬之壳。无边无际的专制铁幕后面,应和声此起彼伏。革命,不再是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和南方诸省孤勇者前赴后继的牺牲,而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怒涛。
1911年夏,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在四川省的斗争最为激烈,当年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地方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