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铁甲车队的红色基因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25 人已围观
在罢工、排货、封锁“组合拳”的连续打击下,香港社会、经济陷入一片混乱:公共交通彻底停顿,食品供应短缺、价格暴涨,整个社会运营接近瘫痪状态。省港大罢工发起时正是盛夏,大批清洁工人撤离香港后,港岛街道上垃圾堆积如山,臭气熏天,香港成了“臭港”。
长达16个月的大罢工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及港英当局。事后统计,香港的输出1924年为881万镑,1925年只得470万镑;1924年到港船只日均210艘,自1925年7月开始降至日均三四十艘。而罢工一日,便使航业商务平均损失700万元。罢工以来,英帝国主义平均每月损失达2.1亿元。
与1922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一样,省港大罢工初期,对华人一贯强横的港督司徒拔又是戒严、宵禁,又是各种严令、限制,但20多万香港工人的集体撤离根本无法阻挡,面对工人纠察队发起的经济封锁,他更是束手无策。穷极无计的司徒拔居然琢磨着要祭起英国祖传的法宝:发动战争、进攻广州。1925年7月27日,港英当局召开所谓的“公民大会”,以大会名义致电英国政府要求出兵广州。在英国政府迟迟没有回应的情况下,8月15日,港英当局再次举行“公民大会”,再次以大会名义直接致电英国女王和首相,力陈出兵广州才是解开香港困局的唯一手段。
伦敦终于回电说:“香港困苦,伦敦至深系念,惟综观全局,现时无法出兵。”只答应借款300万英镑,作为救济商业之用。
英国政府眼里的“全局”是个什么局呢?正是热衷于战争带来的困局。英国名义上是打成一锅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攫取了不少新的殖民地,但综合起来看,它却是彻头彻尾的大输家。仅在1915年至1917年的三年中,英军损失170万人,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英国的战争费用占国民财富的32%,由先前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1919年,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美元。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总而言之,英国在一战中的“惨胜”,使得它在战后彻底跌下了世界“一哥”的神坛,被昔日小弟美国取而代之。
列举上述事实,是为了说明省港大罢工期间的英国正为自己严重的国内危机焦头烂额、头痛不已。本土英伦三岛都被大罢工的海啸所席卷,根本没有心思和余力来应对香港的困局。
何况英国人即便有心干涉,今时今日也是有心无力。再怎么狂妄的英国内阁成员也不敢想象,在这不祥的1925年,还可以像两次鸦片战争一样,英国舰队横冲直撞地闯进作为国民革命政府驻地的广州城,迫使广东军民屈服,从而达到为香港解封的目的。
1925年时的世界格局早已物是人非,当年一触即溃的大清国早就完了,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部中国,取而代之的是国共合作下生机勃勃的国民革命政府。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的英国因为在一战中失血过多正虚弱无力。劳师远征?已是帝国幻梦!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