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一河两岸,同村同宗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0-12 人已围观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第二年订立《香港英新租界合同》,英国强租“新界”。香港拓界的终曲唱完,深圳河一线自此成为深港两地的分界线,河两岸的耕地山林和自然村落被人为地一分为二。
 
不过,不管是《香港英新租界合同》,还是谭钟麟和鹿传霖共同发布的《两广总督谭暨广东巡抚鹿布告》,及时任香港总督卜力发布的相关布告,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仍准两岸人民往来深圳河。事实上,从1899年沙头角勘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深港边界的民间往来基本是自由开放的,两岸原住乡民自由穿梭于深圳河上,无论是垦荒种地、下河捕鱼,还是探亲访友、赶墟买卖,一如既往。
 
1949年10月,宝安深圳一带得到解放,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暂时不动,维持现状”的对港政策,但港英当局担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活动影响到香港,威胁其殖民统治,于1950年6月在深圳河南岸架设铁丝网,并在边界地区实行宵禁。
 
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宣布即日起“封锁河口”,往来香港的人员须持公安机关签发的“通行证”,统一在罗湖口岸出入境,其他沿海沿边地区一律禁止通行。
 
中方整顿深圳河北岸边防,不仅仅是对英方架设铁丝网的对等反应,也是对日渐紧张的边境局势的防控。1950年时,滞留、安插在香港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屡屡越境制造事端,不但空袭击中深圳火车站油库,还制造了惊动中央政府的“隔岸村惨案”:一个六人征粮工作小组,在宝安县西乡隔岸村被国民党特务集体残杀。
 
1951年6月15日,港英当局在新界北部设置禁区、实施严密封锁,目的是“提供一处缓冲区,以方便保安部队能够维持香港与内陆的边界完整,及促进打击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行”。进入或逗留边境禁区者,必须持有港英政府签发的“禁区纸”。到1962年时,新界北部的边境禁区面积高达28平方公里,涵盖了元朗东部和新界北区北部的大片地区。边境禁区外围设有围网,沿深港边界则架设了一道高不可攀的铁丝网,与铁篱笆、碉堡、警署和其他军用设施一起组成了一条戒备森严的边防线。
 
边境禁区里的村庄既是“边城”,又是“围城”。
 
与此对应,深圳河北岸也开始设立“安全保护区”。这片保护区东起大鹏湾,西至茅洲河,南起深圳河,北至山厦,东西长91公里,南北纵深最大达19公里。进入这个“安全保护区”,须分别持“边防通行证”通过“边防线”,持“特许证”进入“禁区线”。“安全保护区”最南端距深港边境50—100米的区域,划有一条“警戒线”,由铁丝网、边防哨卡和一条两米宽的简易巡逻公路组成。
 
自此,深圳河、莲塘河、沙头角河南北两岸,两道耸立对峙的铁丝网,阻止了深圳香港两地边民的自由往来。
 
从宝安县到东莞县,从东莞县到新安县,再回到宝安县,县名虽然不断变换,但深港两地始终同属一县。从内地陆续迁来的客家人在深圳河两岸垦荒繁衍,开枝散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母亲河会在1899年成为一条界河。英国人骆克在地图上大笔一挥的结果是,不但将这个河名误作“深圳河”,还让河两岸的不少耕地和村落成为“飞地”。但深港两地山水相依的自然风貌无法割裂,同宗同源的血脉亲情无法切割。因此,半个世纪以来,两岸乡亲并不以河为界,依旧涉水往来耕作自己的祖地。档案资料显示,1954年时,深圳地区的15个自然村共拥有深圳河以南、位于香港新界地区的土地4006.99亩;新界地区的12个自然村154户乡亲,则拥有深圳河以北的土地489.39亩。1950年至1960年代,架设起来的重重铁丝网也得尊重历史、承认现实,给两岸村民跨越深圳河耕种留出一些“口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