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名起源 地名起源

扫码关注

宝安县名漂流记

作者:杨黎光 来源:奔腾的深圳河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9-14 人已围观

遭此飞来横祸,拥有漫长海岸线的新安县元气大伤。此前,新安全县共有约7000人,经历数次迁海后仅存两千余人,“死亡载道者”数不胜数。连清康熙本《新安县志》都有记载,“及复归,死丧已过半”。
 
康熙六年(1667年),人口锐减三分之二,田土、赋税所剩无几的新安县,再次被并入东莞县。宝安县名、南头城县治的历史又被拦腰切断。
 
康熙七年(1668年),重病缠身的广东巡抚王来任痛定思痛,上《展界复乡疏》,痛陈迁海之弊:迁海之举造成广东一省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各无栖址,死丧频闻”,每年损失地丁钱粮30余万两;被迫迁出的民众大多数倾家荡产,因生活无着而“相聚为盗”……
 
也许是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刺痛了最高统治者,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下令展界,允许部分北迁居民重返家园。同年,新安复县。
至此,深港地区上演了二进二出东莞县的历史戏码。两百多年后,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新安县的统治,迎来了1912年的民国肇始。
 
历史的天空就是这样阴晴不定,谁也没有想到,深港地区会在新朝伊始之际,一头撞上了自己的复名之路。
 
1913年,民国政府搞了一个“废府存县”运动,废除清朝实行的省、府、县三级管理体制,改为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这本来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行政体制调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意外地发现了这样一个惊人事实:在当时全国所有县中,竟然有221个、94组存在重名现象,其中两县重名的多达148个,三县重名的36个,四县重名的16个,五县重名的15个。
 
最夸张的是,有一个名字居然被分别位于直隶、山东、吉林、江西、浙江、贵州的6个县共同使用。让人捧腹的是,在一大堆信达雅的县名中,这个使用率奇高的名字居然是毫无新意的“新城县”。
 
1914年,我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地名规整运动正式实施。全国同名之县,只保留一个,其余全部改名。保留县名的原则是“先到先得”。查查档案、典籍,谁先用的就保留,后来的通通改名。但原则之外还留有一个“特殊优待”的门缝,即在对外条约中提到的县名,考虑到后续影响,即便是后来者,也可以挤掉先到的前辈。比如“三水县”,当时广东、陕西各有一个。陕西的三水县设置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广东的三水县设置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相比之下,后者晚了49年。但广东的三水县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里被辟为对外商埠,并设有三水海关税务司公署,改名对外影响较大,于是只好委屈陕西的三水县拱手相让,改用秦汉时期的旧称栒邑县(今陕西省旬邑县)了。
 
新安县也在因重名而需要改名的行列里。河南省也有一个新安县,设置时间早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荡平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那一年。于是深港地区欣然迎回了自己被动失去的、已经在历史的烟尘中漂泊了1100多年的古县名:宝安。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