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姚晓明:让更多有用的器官造福有需要的人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4 人已围观


▲口述者:姚晓明
口述时间:2019年1月23日上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会议室
 
姚晓明
 
1957年9月出生于河北保定。临床医学博士,多点执业医师,深圳市政协委员,暨南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理事。深圳市慈善会晓明眼库基金创始人、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姚晓明光明行动”发起人。主编《现代眼库实用技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学》等学术著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曾获评2012年深圳市“十佳医务工作者”、深圳关爱行动10年“慈善楷模”、2017年“中国公益人物”等,曾获得2017年度斯里兰卡-中国友谊奖、2018年“鹏城慈善感动人物奖”等奖项。
 
在深圳进行角膜捐献移植事业这么多年中,我见到了太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我个人觉得捐献已经成为深圳的一种文化。2018年年底,我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资格证,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捐献器官、捐献角膜的重要意义,让更多有用的器官,造福于生命垂危、失去光明的人。只要我还有精力,心脏仍在跳动,就要为这个事业坚持不懈地奋斗。
 
姚晓明让更多有用的器官造福有需要的人
 

 
工作中,我常常接触到眼角膜溃疡的患者,由于缺乏先进的治疗技术,不少病人在经过痛苦的治疗后,仍旧失去了光明。
 
意料之外成为眼科医生,不甘平庸立志留深
 
我成为眼科医生,是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1980年,我在一家医院的外科实习。有一天,我作为第三助手参与一场甲状腺纤维瘤手术,第一助手是一名年轻的医生。由于那名医生缺乏经验,没有夹住血管,在他剪断甲状腺上小动脉血管的瞬间,一股血柱喷射而出,直冲我的面门。
 
我仰面倒在了当时还是水泥地的手术室地面上。这一摔,摔断了我的嗅觉神经,也摔断了我与外科的缘分,此后我便转专业到眼科。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武汉的一家铁路医院。1987年,我随医院的团队到深圳考察并进行业务交流。那是我第一次到深圳,高耸的大楼,到处充满朝气,与我之前的生活环境截然不同。深圳的一切都新鲜极了!
 
有一次我和我当时的主任一起去一家业务往来单位,对方的工作人员在闲聊时随口说了一句,这个月的空调费花了200多元。而我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00元。
 
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到经济特区扎根,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
 
毛遂自荐到眼科医院,奋发图强攻读博士
 
在美容整形科割了1个月双眼皮后,我大着胆子跑到深圳市眼科医院毛遂自荐,然而只有本科学历的我被告知必须有硕士研究生文凭才能进。
 
抱着留在深圳的决心,我放弃了别人眼中的“铁饭碗”工作,于1988年考入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青光眼专业,并在1990年年底提前毕业,如愿进入深圳市眼科医院。
 
但是很快我发现,青光眼发病人群大多集中于中老年,而深圳以年轻人居多,况且医院里已经有两位青光眼博士,自己所学用武之地不大。工作中,我常常接触到眼角膜溃疡的患者,当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用碘酒烧灼角膜,这种落后的治疗方法让不少病人在遭受折磨的同时,也失去了光明,令人十分痛心。
 
医院当时不仅没有眼角膜供体,也没有相关技术。为了了解角膜病预防知识和更多先进的治疗方法,1992年我考入暨南大学医学院,攻读当时国内仅有的角膜移植专业博士学位,扎扎实实学了3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