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李学金:深圳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4 人已围观
李学金
1966年5月出生,黑龙江人,天津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兼科研处处长、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深圳大学科学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大学优秀学者,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
我从1990年来到深圳,在高校里工作了30年。从20世纪80年代全市只有深圳大学一所高校,到现在有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诸多院校,深圳的高等教育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做了正确的选择,从黑龙江奔赴深圳,伴随并见证深圳高等教育的飞跃发展。
李学金:深圳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壹
来深圳可能是我一生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
流行歌曲中知深圳
我祖辈是山东人,后因父亲闯关东,迁往黑龙江,我也在此出生。
20世纪80年代,逢国家改革开放,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也处于恢复阶段,我赶上了好时代,于1984年从哈尔滨开始了求学生涯。
那时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所以在本科求学阶段,我选了物理专业,但实际上物理这门学科偏基础和理论,离应用较远。于是我攻读硕士,转学微电子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主要研究传感器。这在当时是比较时髦的专业,就业也不成问题。
我读大学时,新闻媒体还不是很发达。当时校园里面流行着一首歌叫《夜色阑珊》:“晚风吹过来,多么地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这样轻快的歌词,让我了解到,原来南方有一座城市叫“深圳”。
没想到很快我就与深圳“打上了照面”。硕士研究生最后一年时,我到上海出差,趁这个机会顺便到深圳做考察,刚好一个朋友见我临近毕业,便介绍我去深圳大学核技术应用联合研究所实习,就这样,我来到深圳。
听师一席话,选择来深圳
1990年,我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深圳大学门口的桃园路还在修,深南大道只是一条土路,沙河西立交桥还是一座小铁桥。不过乱中有序,深圳道路很干净,绿化也做得很好。虽然城市规模较小,但一切都让人感觉到深圳那股蓬勃向上发展的力量。
我在深大的研究所实习了半个月,工作并不轻松。研究所里有一些重油检测的项目,要在高温的马弗炉里把重油碳化,但不能烧起来,这就需要对温度和时间都有精准把控。我负责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每天凌晨三点去关掉马弗炉,那时没有闹钟,但我依然可以准时起床,完成任务。正因为这份认真,研究所王所长对我很认可,在我离开时,他问我是否愿意来深大工作,我当即表示了愿意。
回校后没多久,我就接到王所长的一封信,他们正在计划明年的招生工作,信中王所长向我确认,是否还想去深大工作。
那时的我,碰上了一个选择题。彼时国家改革开放没多久,对外贸有着严格的要求,所有的公司都必须通过外贸公司对外进出口,所以那时外贸公司非常赚钱。在我们那一届学生看来,倘若能去外贸公司工作,那便是最好的工作。我很幸运,被哈尔滨一家外贸公司录用了。
到底是去深圳,还是留在哈尔滨的外贸公司上班?我考虑了整整一个月,直到有一天,我的哲学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外贸公司全国都有,去深圳可能是你一生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就这么一句话,我的心结瞬间打开,下定决心奔赴深圳。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
1966年5月出生,黑龙江人,天津大学物理电子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兼科研处处长、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深圳大学科学研究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深圳大学优秀学者,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
我从1990年来到深圳,在高校里工作了30年。从20世纪80年代全市只有深圳大学一所高校,到现在有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技术大学等诸多院校,深圳的高等教育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很庆幸自己当时做了正确的选择,从黑龙江奔赴深圳,伴随并见证深圳高等教育的飞跃发展。
李学金:深圳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壹
来深圳可能是我一生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
流行歌曲中知深圳
我祖辈是山东人,后因父亲闯关东,迁往黑龙江,我也在此出生。
20世纪80年代,逢国家改革开放,百废待兴,高等教育也处于恢复阶段,我赶上了好时代,于1984年从哈尔滨开始了求学生涯。
那时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所以在本科求学阶段,我选了物理专业,但实际上物理这门学科偏基础和理论,离应用较远。于是我攻读硕士,转学微电子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主要研究传感器。这在当时是比较时髦的专业,就业也不成问题。
我读大学时,新闻媒体还不是很发达。当时校园里面流行着一首歌叫《夜色阑珊》:“晚风吹过来,多么地清爽,深圳的夜色,绚丽明亮。”这样轻快的歌词,让我了解到,原来南方有一座城市叫“深圳”。
没想到很快我就与深圳“打上了照面”。硕士研究生最后一年时,我到上海出差,趁这个机会顺便到深圳做考察,刚好一个朋友见我临近毕业,便介绍我去深圳大学核技术应用联合研究所实习,就这样,我来到深圳。
听师一席话,选择来深圳
1990年,我第一次来到深圳。当时深圳大学门口的桃园路还在修,深南大道只是一条土路,沙河西立交桥还是一座小铁桥。不过乱中有序,深圳道路很干净,绿化也做得很好。虽然城市规模较小,但一切都让人感觉到深圳那股蓬勃向上发展的力量。
我在深大的研究所实习了半个月,工作并不轻松。研究所里有一些重油检测的项目,要在高温的马弗炉里把重油碳化,但不能烧起来,这就需要对温度和时间都有精准把控。我负责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每天凌晨三点去关掉马弗炉,那时没有闹钟,但我依然可以准时起床,完成任务。正因为这份认真,研究所王所长对我很认可,在我离开时,他问我是否愿意来深大工作,我当即表示了愿意。
回校后没多久,我就接到王所长的一封信,他们正在计划明年的招生工作,信中王所长向我确认,是否还想去深大工作。
那时的我,碰上了一个选择题。彼时国家改革开放没多久,对外贸有着严格的要求,所有的公司都必须通过外贸公司对外进出口,所以那时外贸公司非常赚钱。在我们那一届学生看来,倘若能去外贸公司工作,那便是最好的工作。我很幸运,被哈尔滨一家外贸公司录用了。
到底是去深圳,还是留在哈尔滨的外贸公司上班?我考虑了整整一个月,直到有一天,我的哲学老师跟我说了一句话:“外贸公司全国都有,去深圳可能是你一生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就这么一句话,我的心结瞬间打开,下定决心奔赴深圳。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如果再来一次,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
很赞哦! ( )
下一篇:深圳第一份报纸诞生记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