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李学金:深圳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4 人已围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定位是“一个品牌,两个校区”。
 
香港中文大学结缘深圳
 
2009年年底,香港中文大学校董会成立专责小组,探讨在内地成立一所新大学的可行性。为此,专责小组曾研究全国高等教育及研究单位的分布,发觉作为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经济区域重要城市的北京、上海和深圳,教育发展不平衡。以重点大学和国家级研究所数目来看,北京各有30多所和200多所,上海则各有20多所及六七十所,而深圳就只有一所深圳大学,国家级的研究所更付之阙如,即使把整个广东省计算在内,也不过七八所。珠三角面临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未能匹配的根本问题,为香港中文大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深圳毗邻香港,港中大就教研协作与学生交流而言,地理已占优势。同时,深圳市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投放在教育和研究的经费迅速增长,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学生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也为深圳加了不少分数。作为创新之都,深圳科技创新风气日盛,高新企业陆续进驻,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较为旺盛,学生毕业后能迅速在深圳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几经研究与磋商后,香港中文大学决定于深圳建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建成,对深圳甚至整个内地来说都意义重大。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的批文上有一句话:“希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中国高等教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期许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些成功经验,比如人才培养的模式、体系,然后为国内其他高校提供借鉴。而对于深圳来说,这个城市发展很快,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需要高水平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需要高水平大学的科研成果为之支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这方面就能助其一臂之力。
 
港中大(深圳)坚持特色办学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和深圳大学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校建立后,除了从本部调来部分香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还通过全球遴选招聘了不少优秀教师。我也通过全球遴选,成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协理副校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定位是“一个品牌,两个校区”,所以该校的管理体制、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方案都是从香港中文大学那里移植而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立的各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考核内容、考试方法,都需经过沙田校区教务委员会审定和批准,招聘的教师水平也不能低于沙田校区的水平。
 
虽然是新学校,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复制了香港中文大学成熟的管理体系,如此便免去了成立初期摸索的过程。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很难有一个具体的“一流大学”的标准,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只有一个标准—香港中文大学的标准,它有具象的参考系。
 
同时,相比于国内其他高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很多特色之处,例如书院制、通识教育、国际化教育。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书院是相对于学院来说的另一套并行体系。学院负责专业的设立、培养计划的制订、科研项目的开展等教学工作,书院则包括了教学之外的生活、社团等功能,它营造了家庭的概念,如果说学院是爸爸,书院就是妈妈。
 
每个书院都有独一无二的理念和故事,还配有自己的宿舍和食堂。书院里面的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并且还定期轮换,比如宿舍里的舍友会一年一换。书院就像一个小型大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在里面与不同专业的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学校计划共建6个书院,现在已经建成4个了。
 
通识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也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别之处,学校的通识课课程量大,占总课时的六分之一,还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和成套的自编教材,通过小班研讨、学生思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国际化教育不单体现在全英文教学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上,学校已经与9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学生有很多海外课程、留学交换项目可以选择。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