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传统村落

扫码关注

首页 > 历史人文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 塘朗村

    传统村落塘朗村

    塘朗村位于桃源街道东北部,始建于明朝,因村庄坐落于塘朗山脚下而得名。村民以郑姓为主,由南头郑姓郑南莆长子郑仁后裔迁入而建村。

    2023-07-28

    阅读更多
  • 平山村

    传统村落平山村

    平山村位于桃源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明代。相传村庄前的小山像一扇耸立的屏风,称为屏山,因“屏”与“坪”同音,久而久之,称为坪山村,后简写为“平山”。

    2023-07-28

    阅读更多
  • 大冲村(阮屋村、吴屋村)

    传统村落大冲村(阮屋村、吴屋村)

    大冲村原名大涌村,“涌”字有两种读音:yǒng或chōng,这里属第二种,意即江、河、海的汊口。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大冲村正是坐落于大沙河奔向后海湾的交汇之处。今天的大冲村是由大涌村、阮屋村、吴屋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

    2023-07-21

    阅读更多
  • 后海村

    传统村落后海村

    后海村位于粤海街道东南部,因村子建在后海湾畔而得名。后海湾是香港与深圳之间的海湾,因位于深圳湾畔(香港称后海湾)而得名。
     
    后海村始建于明代,以渔业为生,鼎盛时期全村有70多条渔船。后遭遇台风,多数村民遇难,幸存的村民散居他处,以桃源最为集中。据后海天后庙所存《立断卖沙湾荒海滩契》碑文记载,后海村原是一片荒海滩,为梁德怀所有。由天后庙司理黄文

    2023-07-21

    阅读更多
  • 周家村为何古称 "将军围"

    传统村落周家村为何古称 "将军围"

    据清嘉庆《新安县志·选举表·武甲科》载,深圳历史上武科最高学历的有两人:一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的周家村人麦䕁武进士,二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的合水口人麦锦琮武进士。两者相距120多年,麦䕁的父亲和麦锦琮的父亲均是武乡科的举人。然而,以经营武学时间最长、从武科殿试芸芸中胜出,真才实学声名著,则以麦世球、麦䕁父子称道。

    2023-06-16

    阅读更多
  • 赤湾曾为海上丝路驿站

    传统村落赤湾曾为海上丝路驿站

    深圳拥有257公里的海岸线,作为一个海洋城市,无疑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存在,然而却常常不被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赤湾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这却往往不为人知晓。

    2023-06-16

    阅读更多
  • 沙鱼涌古今

    传统村落沙鱼涌古今

    清嘉庆《新安县志·舆地图·都里》记载有“沙鱼涌”。《深圳市地名志》又曰:“沙鱼涌村,因出海口的河涌常有大鲨鱼出没而得名。”沙鱼涌有鲨鱼确是事实。1957年9月3日,这一带的渔业社捕获大鲨鱼两条,每条重一万多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鲨鱼咬人的事,人尽皆知;然而,沙鱼涌曾经是商贸子埠、繁华小商港却不为人知晓。

    2023-06-16

    阅读更多
  • 赤湾村

    传统村落赤湾村

    赤湾村位于招商街道西南部,始建于南宋末年,世居村民主要有麦、张、陈姓。第一大姓为麦姓,早年从宝安迁至南头,1949年后从南头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张姓,从番禺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从南山村迁至此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水湾村

    传统村落水湾村

    水湾村位于招商街道中西部,始建于清末,南头南园村吴姓,香港新界刘姓、蔡姓,布吉大芬村邬姓等近10户人家到此建村。最初取名鸡栖村,后改名为水湾头村,1949年后简化为水湾村。村民主要为罗、邓、刘姓。第一大姓为罗姓,第二大姓为邓姓,均于1952年从内伶仃岛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于清宣统二年(1910)从香港迁至此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东湾村

    传统村落东湾村

    东湾村位于蛇口街道西南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渔民在珠江出海口捕鱼,在内伶仃岛靠岸栖息、避风,聚居生活而形成。世居村民主要为黄、江、刘姓,迁移时间、路线不详。因村落在内伶仃岛的东部而取名东湾村,曾用名伶仃村。内伶仃岛原名伶仃山或零丁山,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载:“零丁山,在赤湾海中,宋文天祥有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大铲村

    传统村落大铲村

    大铲村位于蛇口街道西部。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因此,清末至民国时期,深圳河南面有不少地方都建有海关,大铲岛亦于此时建关。清末,郑姓、王姓两家人在岛上各开一座茶楼,接待海关工作人员及过往客商。久之,形成自然村落。村民主要来自东莞、番禺、中山、南海等地,主要为王、张、梁姓。第一大姓为王姓,早年从山西太原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渔二村

    传统村落渔二村

    渔二村位于蛇口街道中部,世居村民主要有敖、黄、吴姓,民国时期分别从海丰甲下镇、梅陇镇等地迁移至此。事实上,早在清代,海丰渔民就有沿着粤东海岸顺流拉网捕鱼的习惯,以莲艇为家,在前海、后海、稔湾、流浮山等海面上漂泊作业。农忙季节,再驾艇逆水而上回原籍与家中妻小一起耕田、收割。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渔一村

    传统村落渔一村

    渔一村位于蛇口街道中部。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许多疍民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以捕鱼为生,经常在内伶仃洋靠岸避风,后逐渐上岸定居,于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村落。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周、王姓。第一大姓为张姓,1955年从南头和宝安西乡迁入。第二大姓为周姓,1955年从番禺和宝安迁入。第三大姓为王姓,1955年从东莞和伶仃岛迁入。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海湾村

    传统村落海湾村

    海湾村位于蛇口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祖辈靠海吃海,又是从湾厦村迁来,故名海湾。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屈、刘、莫姓。第一大姓为樊姓,刘姓和莫姓与湾厦村同源。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南水村

    传统村落南水村

    南水村位于蛇口街道西部,始建于清末。广东紫金、惠阳等地客家人迁徙至此形成村落。其中,邬姓于清末、张姓于民国迁至此地,后又有其他姓氏陆续迁来此地。因先民在溪水之北搭建田寮仔(茅棚)栖身,故村名称田寮仔,后改名南水。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南山村落——湾厦村

    传统村落南山村落——湾厦村

    湾厦村位于蛇口街道北部,明万历年间立村,立村鼻祖名为樊宜兰。因村落位于深圳湾最南,得名湾下,后更名为湾厦村。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新塘村

    传统村落新塘村

    新塘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清代初期,南头郑南莆五子中的第三房后人狩猎至此,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于是举家迁来。原名英德村,因村中多水塘而改名莘塘村,后因村民在村前院挖一堰塘而改名新塘村。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塘头村

    传统村落塘头村

    塘头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始建于1959年,因修建铁岗水库,村民全部来自石岩塘头村,故沿用原村名。村民主要有池姓、陈姓。第一大姓为池姓,明代从福建汀州上杭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康熙年间迁移至今深圳石岩。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上白石村(下白石村)

    传统村落上白石村(下白石村)

    上白石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清代,郑姓祖先从南头迁来此地,后陈姓先祖迁入定居而形成。因村落附近有一座白色花岗岩小山,故名“白石”。后小山之上的村子称“上白石”,山坡之下的村子称“下白石”。

    2023-05-24

    阅读更多
  • 白石洲村

    传统村落白石洲村

    白石洲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南部,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吴姓先祖与原居住地官员发生冲突,从今深圳公明石家村一带逃难至此。因村子建在海湾沙洲上,村后的小山顶上立着一块大白石,故得名“白石洲”。

    2023-05-24

    阅读更多
  • 茶光村

    传统村落茶光村

    茶光村位于西丽街道南部,始建于明朝末年,因旧村山岗上有个茶寮供过往行人歇脚喝茶,故名茶岗,1992年更名茶光村。村民主要有关、彭、黄、张、陈姓。其中关姓为建村鼻祖,彭姓1940年从今深圳龙华迁至此地,黄姓、张姓、陈姓于1945年至1947年从今观澜迁至此。该村有两处古文化遗址:叠石山遗址和茶光遗址。

    2023-05-24

    阅读更多
  • 文光村

    传统村落文光村

    文光村位于西丽街道南部,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陈世尧、陈世熙、陈世鹏、陈世宽四兄弟自宝安迁入此地,原名文岗。20世纪70年代,曾与茶光村合并为文茶岗,1992年更名为文光村。村民主要为陈姓,先祖陈振能于清乾隆年间率族人迁至今宝安松元厦一带定居。

    2023-05-24

    阅读更多
  • 王京坑村

    传统村落王京坑村

    王京坑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杨姓先祖杨元昌率族人从今龙华迁此建村。因当地常有黄猄出没,命名为黄猄坑,后谐音为“王京坑”。

    2023-05-24

    阅读更多
  • 大磡村

    传统村落大磡村

    大磡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北部,因村子处于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间是块陷下去的大坎,故名大冚,后改为大坑、大嵌,1990年更名为大磡,沿用至今。1998年分拆为大磡一村、大磡二村。村子始建于清末,第一大姓氏为林姓。元代,林姓从福建宁化石壁南迁至今广东潮阳,后辗转至平远;清代,林姓第十七世祖林礼京从平远迁至今深圳龙华,再迁至大磡。第二大姓氏为詹姓,清朝

    2023-05-24

    阅读更多
  • 西丽街道麻磡村

    传统村落西丽街道麻磡村

    麻磡村位于西丽街道北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麻磡,最早的名字叫“麻冚”,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中就有“麻冚围”一词。1987年版《深圳市地名志》载:“麻冚,在白芒东北角约2公里之山区。”“冚”在粤语中意即“盖着”,而位于阳台山脚下的麻磡村即为周围山峦所覆盖,因此而得名。1992年农村城市化,更名为“麻嵌”,后改为“麻勘”,后又改为“麻磡”。
     

    2023-05-24

    阅读更多
 18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