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扫码关注

竞争力:成为“离用户最近的科技型企业”(三)

作者:李序蒙 姚泽鑫 汪小娟 来源:《大国创新》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3-09-28 人已围观

三、围绕客户场景布局前沿技术

2014年,在推进行业解决方案转型的同时,赵志坚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趋势,并且开始围绕客户场景进行技术布局。

回顾摄像头视频技术的发展历史,业内有人总结为从“看得见的时代”发展到“看得清的时代”,然后从“看得清的时代”跃迁到“看得懂的时代”。“看得见”是指传统录像技术时代,能录像,但图像品质不高;“看得清”则是数字高清视频技术的应用;“看得懂”则是指视频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摄像头像人的视觉神经系统一样,对环境图像有了认知能力。

2014年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元年,因为市场上有一款突破性的产品横空出世——神经形态芯片。它可以探测和预测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大大提升了机器学习软件的工作效率。芯片带来的算力迅猛提升,再加上互联网、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进程越过拐点,进入快速成长阶段。正是这一年,计算机也终于能够读懂图像了,而这些突破对摄像监控领域而言可以说是划时代的。

人工智能领域基础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刺激了锐明全新的产品创意——如果摄像头具有图像认知能力和语言认知能力,那么诸多用户场景中的潜在需求将得到满足。原本无法完成的任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很方便地完成。例如: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具有图像认知能力的摄像头和分析系统,能够识别环境和司机行为的安全风险因素,及时做出预警和管理干预。这种精准、及时的干预极为重要。在“看得见”“看得清”的时代,这是做不到的。赵志坚当时的理解是,AI(人工智能)是一场技术革命,在视频监控领域,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能力,将会创造全新的用户价值。这是一场颠覆性的创新。因此,锐明必须将AI上升为公司级战略——“All in AI”。2014年,锐明开始组建AI研发团队,是行业里最早投入AI研发的企业。

起初,锐明与深圳其他具有AI研发能力的企业合作,希望通过合作来提升自身的AI能力,但最后效果不是很理想,就没有继续做下去。之后,锐明开始组建AI团队,最早的AI技术人员只有一个人,他后来成了锐明AI业务的核心领导人。2014年底,锐明又和一家大学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维持了一年多,最后发现效果也不够好。于是,AI业务负责人便提出,“投入那么多钱还不如自己干,我肯定能把AI弄出来”。核心技术骨干的激情和自信,加上公司高层“自主可控”的战略意志,驱动锐明开启了AI自主创新之路。赵志坚认为,锐明不排除开放式创新,但锐明的AI技术核心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让AI有效融入所有的解决方案里面。

当时的AI团队只有4个人,为了让大家时刻跟上前沿技术动态,也为了促使研究团队主动学习,AI业务负责人要求大家下苦功夫,先从读外文文献开始学习研究。他发起了每周五学术交流会议,鼓励大家把了解到的资讯及学习的心得在会上进行交流和研讨。锐明的AI自主研发就是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2016年,锐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AI产品。虽然初代产品不够成熟,不过已经符合行业的产品标准了。今天,锐明的AI产品已经覆盖到所有产品线,AI产品均为自主开发,核心团队发展到几十人。目前,锐明AI技术实力已经获得行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被授予深圳市“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只有两家企业拥有这块牌子,锐明是其一。

坚持自主可控的同时,拥抱开放式创新,锐明把看似相互矛盾的两种策略糅合运用得恰到好处。目标识别和目标检测是锐明AI功能的技术关键,比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车辆检测、人员身份检测、车道车险检测、交通标志牌检测等技术。对锐明的AI功能而言,具有深度学习的芯片十分重要。之前使用的美国品牌芯片与锐明的技术缺乏协同,效果不太让人满意。人工智能时代,锐明与产业链上的关键伙伴H芯片公司再度携手。2017年,H芯片公司研究出了一款直接带神经网络加速引擎的芯片,让锐明AI功能实现了一次技术突破。锐明AI团队经过努力已经打下了良好技术基础,通过和H芯片公司的深度合作,只要把之前的研发成果往新的芯片上迁移就可以实现更大的进步。

在算法方面,锐明的做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认为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每一个应用都从底层开发做起。锐明AI团队有一套实用有效的机制,随时密切关注业界可供整合的前沿创意、领先实践和基础算法的进步动态。在应用层面自主可控的同时,及时利用全球必要的基础算法,甚至是大量免费的算法,再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应用算法。锐明的AI团队每周五都会举行技术交流研讨会。针对全球在AI领域相关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无论消息对错,锐明的AI团队都会一一验证,敢于试错,倘若技术验证结果为真,就会思考如何与产品进行深度融合应用。

锐明的AI产品最早是从“两客一危”这个细分市场开始突破的。“两客一危”是指从事旅游的包车、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这些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造成群死群伤、重大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因此政府长期将“两客一危”车辆列为重点管控对象,严查严管。2017年底,一起高速公路连环追尾事件,导致11人死亡多人受伤,引发社会关注。之后政府开始强制要求“两客一危”车辆安装具有AI功能的MDVR进行监控。AI视频监控不仅仅是要监督司机行为(DSM产品),还要能识别环境风险因素,支持主动安全(ADAS产品)。

锐明最主要的两款AI产品为DSM和ADAS。DSM是司机状态模拟器,可以判断司机是否存在睡觉、抽烟、打电话、玩手机或不系安全带等不良驾驶行为;ADAS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具有防撞车防撞人、识别限速限高牌、异物检测等功能。

之后,锐明的AI也应用于出租车领域。出租车领域的AI产品也是要解决安全问题,但具体场景与“两客一危”不同。出租车上经常发生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AI技术通过识别危险动作、危险语言以及车辆不正常状态,智能判断并及时报警。除了安全问题外,AI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出租车业务管理场景,比如通过人脸识别司机合法身份,司机刷脸不通过就不能开机、不能打表、不能打票,也接不了单。

锐明的AI不仅应用于这两个产品。所有的锐明产品都已经具有AI功能,最基本的也具有人脸识别功能。AI是技术驱动,带来新应用,本质同样是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不同的是,MDVR从最早的事后存证查证功能,通过AI技术,到现在实现了事前预警预防功能,是从事后到事前的转变。从2019年初开始,锐明的AI投入开始实现变现。AI的产品赋能也给锐明带来了一波巨大的业绩增长。锐明AI负责人受访时强调:“到现在,可以说一套MDVR产品如果没有AI功能是卖不出去的,没有AI技术,市场就是零。”锐明“All in AI”的战略已经成功落地,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锐明的AI是基于客户场景的AI,围绕客户需求来构建,为客户的结果负责。锐明要成为一家“离用户最近的公司”,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走进用户场景,理解用户需求,深化与用户的关系;二是强调对效果负责,关注点放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上,关心的是用户问题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解决,而不仅仅是产品的性能卓越和技术领先。

AI商业化蓬勃发展之初,业界展开了一场“算法竞争”。技术团队也好,投资人也好,财经媒体也好,都把焦点放在“谁家的算法最优”。这里面的假设是:算法竞争是一场“领先者通吃”的游戏。然而,AI市场发展的现实却告诉人们,好的算法只是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而远非充分条件。再说,算法最优是有成本代价的。比如说,AI做到90%的效果就足够满足客户当下的需求了,假如做到95%需要再花两倍的资源,那就先放一放,因为技术深化无止境。此时,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其他对效果影响更重要的环节,则是更合理的。

车载领域的AI解决方案,往往都是用户个性化定制的。不同的用户,场景和问题都不尽相同,哪怕是同一个行业的同一个场景,其环境因素和用户需求也有差异。锐明简要地总结为“无场景,不智能”。用户对AI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关键要求就两条:一是解决方案的效果好,二是解决方案交付的速度快。即所谓“快速出效果”。

锐明始终强调自己“不是算法最优,而是解决方案最优”。比如,摄像头的安装位置,不同车型、玻璃、光线都会影响数据采集,这都是要对产品和光学设计特别研究的,要做大量场景化的适应性研究。这些设计和工作安排,与算法技术无关,但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算法才能精准识别特征。

为了实现解决方案最优,“快速出效果”,锐明会把开发过程中的许多“杂事”“麻烦事”留给自己做,而其他同行通常会外包给第三方。锐明AI核心团队中有很多“助理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多为深职院学生,其主要任务有三个,一是产品出现问题,去前线深度介入,经营客户关系;二是测试AI功能和系统;三是抠样本,提供数据给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对于这些“杂事”,锐明认为自己团队干更有利于快速出效果,实现解决方案最优。例如,阿联酋有个项目需要实现车牌识别功能,锐明没有这个场景的图像素材。于是锐明的AI部门直接派5个人去到阿联酋。只用2个月的时间,整个产品的交付与测试就完成了。因为这些员工首先就是相关专业的,对用户问题看得准,也了解产品,同时因为是AI团队的人,直接听AI负责人指派,效率立马提高。

经过两年多的磨炼,锐明成功开发AI产品的同时,还发展出独特的“人工智能体系能力”,或者说是“锐明人工智能开发方法论”。运用这套方法论,AI团队能够根据客户具体的业务场景,高效迅速地研发出适应业务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