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潘挺睿:探寻超越人类的触感

作者:王京生, 樊建平主编 ; 杨柳著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人工智能卷》 责任编辑:forever 2022-12-13 人已围观



潘挺睿决定 验证是否可以把这个超级电容变成一个有力学传感功能的装置,这项工作 有巨大的难度。 “因为要做出一种新兴智能材料,这种材料的稳定性、可制造性和机械 强度不仅要符合工业对材料的要求,还要具备离子和液体的本征属性。而 通常离子的特性只在液体中具备,就是说,这个新兴材料必须同时具备液 体和固体的属性。我们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发,最终首次研制成功并向全 球展示了基于全固态材料的柔性离电式传感器。”潘挺睿自豪地说。 2012 年,潘挺睿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电容、压电或电阻式 传感的全新传感技术——离电式传感技术,将现有的固态电容传感器的灵 敏度提高了 1000 倍以上,而其机械响应速度则提高了 20 倍以上。

而在抗噪能力、柔韧性、制造成本、低功耗性能上,离电式传感器都远远优于 现有的固态电容传感器。离电式传感器的感知元件并不是通过膜的形变来 获取外界压力。而是通过打印的离子液珠和导电材料的接触面积的改变来 感知外界压力。这种创新的传感方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该项技术 极为简洁的结构设计中受益,整个器件可将具有优良机械性能和光学透明度的高分子材料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加工而成,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柔性纳 米界面压力传感器。它满足医疗上的舒适、安全、低成本和操作的简易性。 该传感器不仅与传统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有着巨大的区别,而且比市场上 现有的电阻式压力传感器有显著的优势。而且该传感器采用纳米材料作为 系统的核心元件,体积可以做到微米级别,扩展了其潜在的应用领域。该 传感技术的二次开发相对容易,适用范围广,譬如可以利用该传感器制作 传感阵列,用来感知二维平面上的压力分布。

2018 年,潘挺睿教授提出的离电式传感器原理被国际知名期刊综述 《芯片实验室》列为继电阻传感器、电容传感器和压电传感器原理之后的 第四类传感器原理。前三类传感器原理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而第四 类传感器原理则是被华人科学家首次提出来的,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将在 国内外传感器发展中处于领导地位,有望引领一场新的仿生传感器技术革命。

把第四类传感器原理推向商用

2017年,刚刚迈入不惑之年的潘挺睿,并不希望离电式传感器科研成 果仅仅停留在发表论文的层面。他希望把这个超级灵敏的触觉传感技术真 正推向应用与产业化,能够造福全社会。大学教授要做产业化,最关键的 一步是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一支团队。

那年冬天,潘挺睿从美国来到北京,在搜狗 CEO 王小川的安排之下,与老同学、专职经理人汪晓阳博士见面。搜狗在被誉为“互联网下半场” 的战争中,一直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在关注垂直场景如医疗方面的 AI 问答 及智能硬件的落地,期望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通,由线下设备提供数据入 口,为未来物联网千亿级设备智能互联搭建基础。在得知潘挺睿的产业化 诉求后,王小川特别兴奋,因为医疗级别的连续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将提供 海量的长期数据和极高的用户黏性,并为社会大众在疾病的预防及术后护理等方面提供很大价值。之前设备端的难点在于传统传感器的准确度和可 集成性差,使得设备昂贵且不适于穿戴 ;现在有了底层突破性的技术进展, 自然引起了技术控王小川的好奇心。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