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完成从士兵到将军的转变”

作者:王京生, 樊建平主编 ; 杨柳著 来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 生命健康产业卷》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2-12-14 人已围观



根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每年将花费 125 亿美元于骨质疏松性骨 折的治疗,到 2050 年,将变为 255.8 亿美元。 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根本原因是骨密度降低。常规使用的包 括 NovaBone 等在内的生物材料产品,经手术植入后能够解决患者骨折的 复位,但存在着生物活性不足、界面结合及力学性能与复杂植入环境的不 匹配、容易发生骨不连及纤维化等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骨质疏 松引起的骨密度下降。骨密度的降低与骨骼组织的稳态失衡有关。在骨质 疏松条件下,破骨细胞活性远远超过成骨细胞,从而造成骨量持续丢失、 骨微观结构退化、宏观力学性能下降的病理状态。

因此,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除采用复位、固定、功能锻炼等基本手术及康复治疗之外,还 需要配合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以改善骨稳态的失衡。根据调节手段, 抗骨质疏松药物分为抗骨吸收类药物、促骨形成类药物,以及既抗骨吸收 又促骨形成类药物。但这些药物的辅助治疗效果有限,且长期使用后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 潘浩波知道,作为内固定或内填充的生物材料是与骨组织直接接触的。

因此,相对于药物治疗,植入材料更能直接影响骨折部位微环境的稳态平 衡,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密度下降,并成功修复骨组织 这一临床难题。 生物活性材料可以通过释放锶、镁、硼等微量元素来促进骨组织再生。 潘浩波经过几年的研究,在骨修复生物材料研究方面积累了一些优秀的科 研成果,其成果却无法在香港顺利产业化。虽然有了一支小团队,但除了 发表一些学术论文之外,没有什么机会从事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工作。

▲潘浩波博士的工作室

潘浩波的博士后导师于 1994 年从加拿大回到香港工作,花了 10 多年时间想把 科研成果转化成医疗器械产品亦是困难重重,根本走不通产业化这条路。 30 岁出头的潘浩波感到苦闷彷徨,恰巧在这个时候,深圳先进院的王 立平教授于 2011 年到香港大学做学术交流。王立平告诉他说 :“先进院是 海外求学的年轻人回国发展最好的平台,这里能帮助年轻人快速地成长, 而且先进院的定位是工业研究院,特别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更难得的是, 先进院明确了 IT(信息技术)和 BT(生物技术)的强交叉、深交叉,通 过多学科交叉,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闪光点去深入研究,因为年轻人最善于 把握前沿的思路。”王立平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潘浩波。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