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王殿甫
作者:百科君 来源:深圳百科 责任编辑:huawenop 2023-01-30 人已围观
王殿甫掌舵赛格集团
1993年年初,深圳赛格集团董事长马福元因年龄原因而卸任,出任深圳总商会会长一职,继任者是中国电子工业(深圳)总公司总经理王殿甫。
王殿甫也是我国电子业的老资格人士,出生于辽宁,1960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曾任电子工业部工程师、处长、办公厅主任,1991年起任中国电子集团的总经济师。
关于他的履新,深圳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段亚兵在他的著作《决战华强北》中有这样的记述:1992年冬,时任中国电子工业(深圳)总公司总经理的王殿甫参加深圳市委的一次工作会议,在小组讨论时,他针对深圳的电子工业有过一个发言,思路清楚,加上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引起了市委书记李灏的注意。
李灏问工作人员,刚才那个大嗓门是谁?有人告诉他,此人叫王殿甫。不久,王殿甫出任深圳赛格集团的董事长。
段亚兵继续写道:1993年1月,王殿甫进了赛格集团的办公室,上午做了一个简短的施政演说,下午就到楼下的电子市场调研,当时的市场规模还比较小,门店集中在赛格办公楼的一楼与二楼,三楼至七楼是公司总部各科室的办公地。
他看到市场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生意火爆,可惜的是市场营业面积过小,显得过于拥挤,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很多申请租柜台的商贩被拒之门外。
想到这里,他坐不住了,决定扩大赛格电子市场的规模,要赛格集团办公室搬家,腾出场地给电子市场。他将公司总部搬到了赛格科技苑,将整幢赛格办公楼改造成电子市场,市场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平方米一下子扩大到7000多平方米,后又扩大到8000多平方米。
1993年的赛格集团是希望与困难并存的。旗下有两家大企业,就是中康玻璃公司与赛格日立,是深圳的大型骨干企业,前者年产玻壳430万套,后者年产彩管200多万只,在深圳与全国有很大影响,可谓是万众瞩目,人人关注。
这两家大企业的投资高达40多亿元,而投资全来自银行的贷款,这种状况在当时的深圳国有企业中很普遍,其他的大企业也是如此,几乎没有一家不是负债经营,还本付息常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
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这两家大企业投产后仍需向银行举债,取得流动资金,以维持正常运作,如中康玻璃,每天需注入80万元,才能维持运营。
取得盈利、还清债务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对赛格集团来说也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1993年,赛格集团新班子分析了经营状况,认为集团虽是负债经营,但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中康玻璃与赛格日立的产品有强劲的竞争力,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公司最为紧缺的是资金,如果有了充分的流动资金,加上强有力的管理,迎难而上,降低成本,就能盘活资产,产生出好的经济效益。要取得资金就要取得银行的支持。赛格集团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关心与支持。
1993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康问题”的专题会议,会议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解决中康玻璃的流动资金问题,赛格集团获得了2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贷款。
国务院为深圳的一家企业召开贷款会议,这样的事例在深圳极为罕见,在全国也很罕见。
中康玻璃注入了资金后,如同旱地里下了及时雨,顿时有了活力,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到1994年,实现产值4.22亿元,到1995年,实现利润1.19亿元,一跃成为深圳的盈利大户。
赛格日立的主要问题是降低成本与提高成品率,通过强化管理,降低了成本,合格率也大为提高,到1993年底,公司在还本付息1800万元之后,还获得利润2020万元。
1994年,赛格日立生产彩管178万只,成为中国21英寸彩管的最大制造商。
在这一年,赛格日立公司如期还本付息2900万美元,盈利1.4亿元;1995年盈利1.8亿元,1996年,在彩管售价大幅度下调的情况下,赛格日立一年销售214万只,实现利税1.85亿元。这两家大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成为赛格集团的两大支柱与盈利大户。
赛格集团另一项重大举措是盘活存量资产,将8家效益较好的子公司合并重组,成为上市公司,筹集资金。
1996年,赛格集团作为赛格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将其下属8家子公司的股权置换成赛格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先后两次发行了股票,共募集了资金达3.6亿元人民币,为发展集团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资金保证。在这一年,赛格集团被列为全国300家重点企业之一。
(节选自《深圳电子30年》第十二章 第一节 赛格集团新班子新战略)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