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伍楷舜——万物互联正当时,春风化雨乐未央

作者:杨移贻 来源:《创新报告 : 起源于深大的 40 位创新榜样》 责任编辑:chen 2023-11-03 人已围观

人物小传
 
伍楷舜,1985年出生,曾任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无线大数据与未来网络工程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物联网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科研与创新创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0件,美国专利9件。研究成果曾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深圳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作为智能物联网研究领域的青年领军人物,伍楷舜提出了一整套物联网智能感知与异构互联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有限的无线信道资源与爆炸式增长数据流冲突的瓶颈,在物联网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风起荔园,从初遇物联网到创建实验室
 
一件衬衫、一副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课堂上边说边走,不点名也不带书,这是学生们对伍楷舜最深刻的印象。从接触到深度参与,再到走在行业前沿,作为物联网领域的年轻领军人才也曾经历过一番曲折的探索。
 
本科时,伍楷舜读的是微电子专业。他发现自己所学和想象中的“电子系”完全是两个概念。一方面,所学内容更侧重于物理;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的深入学习让他意识到这个方向与自己的兴趣有些偏离。
 
正值中国互联网产业爆发式发展的前夕,他开始思索未来的科技走向和社会需求。最终,他选择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感知与大规模网络传输的关键技术作为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这篇文章给了他极大的启发,让他了解到物理世界中存在的实体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变成可视、可量化的数字,并上传到云端集中管控调配。物联网将彻底改变社会组织生产方式。
 
本科毕业后,伍楷舜收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录取通知。根据录取条件,他需要在一年之内补修计算机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凭借热爱和毅力,伍楷舜一边摸索博士选题,一边完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等计算机本科的所有课程。不到三年的时间,他不仅补完了计算机专业的全部本科课程,也完成了博士学位。伍楷舜师从计算机网络国际知名专家倪明选教授,在较为宽松的科研氛围下度过了充实的学术时光,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博士毕业后,伍楷舜留校做了两年的研究助理教授,发表了百余篇涉及物联网领域的论文,逐渐成长为无线网络领域的拔尖人才和信息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面对出国发展还是留在国内的选择,2013年9月,他来到深圳这片充满挑战的沃土,选择深圳大学作为研究和教学的平台。
 
伍楷舜来到深圳后发现,国内物联网行业百废待兴,短短十几年间,深圳就诞生了94家上市公司、9家“独角兽”企业,贡献了超过3000亿元的生产总值。而深圳大学计算机学科更是发展迅速,在国内外大学排行榜上奋起直追。
 
他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是创新型企业和信息化企业的落脚点,拥有上下游所有产业链的支持,在深圳很容易找到集成产业化的机会。
 
获得博士学位时伍楷舜仅26岁。28岁时,他作为当时深圳大学最年轻的特聘教授,带着投身智能物联网领域坚定的信念,毅然开始着手创建深圳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
 
他向计算机学院院长“借”了2个硕士生,白手起家开始创建广东省无线大数据与未来网络工程中心和深圳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实验室。
 
凭借满腔热情和学校自由的科研环境,伍楷舜亲自招聘导师和研究助理,招考研究生。先进的理念、年轻的团队吸引了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众多名校博士的加入,更有来自加拿大、丹麦等国家的外籍博士、博士后加盟。9年的时间里,科研团队从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达百余人。
 
在伍楷舜等导师的指导下,年轻的研发团队迸发出极大的活力和创造力,实验室将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三大技术融合,最终在云端形成大量数据,并通过智能化实现落地应用。
 
逢山开路,用技术填补社会需求
 
“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力较早,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材料、基建等‘卡脖子’技术难题。”伍楷舜说。随着5G、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生态链正在重塑,物联网产品的广泛应用将会积极展开。发展工业互联网、5G网络和千兆光网等新动能的需求不断增加。
 
伍楷舜和他的团队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果,更积极走出实验室,寻求和企业、政府部门的深度合作。在深圳福田口岸、皇岗口岸,他们应用智能技术突破人眼识别极限,利用无线探针识别敏感人群,抓取信息,帮助识别“要犯”。他们研发的智能化水质检测系统由过去人工采样分析改为自动分析,实现随时查验水质变化,助力深圳河流治理。
 
伍楷舜一直希望运用科研成果解决现实民生问题,实验室还与深圳市民政局合作开展了智慧养老项目。2013年,爷爷的一次跌倒引发了伍楷舜对老人跌倒监测技术的关注,他的创新目标是设计一套能够实时、自动、准确监测老人摔倒的设备。最初,他想采用智能手环佩戴这种相对简单的方法,但调研后发现,老人对电子产品会有抵触,长时间佩戴也存在体验焦虑。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非接触式感知技术。经过长期探索和创新,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伍楷舜认为,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更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独居老人。
 
伍楷舜还常常在生活中发掘科技应用需求。无线通信信号干扰一直是传统通信方式中用户希望排除的问题,看到杭州西湖游客人数暴增,导致手机网络时常瘫痪,伍楷舜想到通过网络优化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有意引进一些干扰信号,创造性地优化增强网络传递性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在密集的环境下享受流畅的网络服务。团队提出的基于智能协同的密集型无线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获得2016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此外,实验室还推出了人工智能辅助应急医学的“伤情感知系统”、帮助盲人的感官替代智能眼镜等一系列技术,有效优化了部分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体验。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伍楷舜带领团队进行了多个重要落地项目,包括智慧路灯杆等创新产品。相较于公众熟悉的智能手机、智能眼镜、智能手环等可穿戴智能设备,他的团队将关注点放在更广泛的范围。路灯杆除了照明功能外,还可以在上面部署多种传感器,并作为一个智慧点,能够有效监管整个城市的运行状态。
 
在感知方面,伍楷舜团队研发了面向智慧城市的大规模无线感知和异构互联网络架构,实现了城市智能化创新运营,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获得2017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桃李春风,为学生创造自主研究空间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七楼的楼道尽头,有一块10多平方米的空地,伍楷舜用多种健身器材、沙发、午休床和灭蚊器将它打造成休闲角,让学生在实验室之外可以简短放松拉伸,讨论休息。对伍楷舜团队来说,这样的放松时刻也可以同时转化为“工作”,一边采集健身动作,一边记录传感器数据,调试技术参数,这是可视化“健身手套”研发的关键一环
 
虽然学生们会定期汇报实验进度和学习计划,但伍楷舜从不强制他们来教室打卡。有学生提到,伍老师经常会引导他们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科研工作,并将每周三定为科研组的“桌游日”,鼓励学生参与户外活动。
 
寓教于乐是伍楷舜一直以来的坚持。在教学风格上,他对20多个研究生实行“放羊式”管理,这个思路源于他的初中班主任陈竞新,松紧结合的管理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走向两个极端,更有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为做科研工作,必须自己去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科研意识。他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也会有意识地挑选适合这种管理方式的学生。
 
伍楷舜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他认为到大学和之后的研究阶段,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不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很容易会落后。保持独立思考也是重要的品质,他希望后辈可以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开放性的思维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在投入科研的同时,伍楷舜也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创新短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研究课题形成思考的习惯,并动手解决其中的技术难点。他经常跟学生探讨一些前沿性问题,希望能够改变现有的一些模式,至于能否出成果,他并不强求。“如果能够推动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出来也不要紧,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我觉得大家都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他说。
 
伍楷舜主讲十多门课程,他结合物联网科研技术最新成果,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理论原理,不时增加现场互动,常会吸引许多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前来蹭课。
 
目前,伍楷舜领衔的深圳市可穿戴物联网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都处于国内前列,但他并不满足于现在的成绩。他认为,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具备推动整个社会智能化进展的长远目标,做有影响力的事情和产业化的产品,让技术不停留在新闻上,更可以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一项技术或发明从实验室到最后落地,都需经历一段艰难坎坷的历程,科研工作除了要选准方向、保持定力以外,还要耐得住核心技术攻坚的艰辛期,在面向产业化的爬升期,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