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大道之行,有器之用——关于自助图书馆的几点思考

作者:吴晞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2-08 人已围观


思考之七:顺应图书馆自助服务的潮流
 
自助服务是不是今后图书馆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饶有趣味而又多有歧见的问题:
 
我们对此持肯定观点。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从藏书楼到近现代图书馆,再到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助服务不断增多、不断完善的历史。可以说,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走向读者自助;各种对读者阅读的限制措施,大多是在限定读者的自助服务范围。当下图书馆盛行的开架服务方式,藏、借、阅一体的模式,以及网络化存取方式,无不证实了这一点。
 
深图的实践也许是最好的证明:新馆开放以来,自助服务模式和各种自助服务设施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仅以自助借还为例,深图新馆开馆后外借量骤增,日均约计1.2万册,周末高峰时曾达3万册,如此巨量的工作有95%是由自助外借设备完成的;而几乎所有的还书量都是通过自助方式完成的,还有自助还书设备在图书馆门外24小时工作。这种局面使原本最为繁忙的出纳台处于相对“清闲”的状态。可以说,如果没有自助借还模式和读者对这种模式及其自助设施的认同,深图就几乎无法完成骤然增多的如此繁重的对外服务任务。
 
其实不仅在图书馆界,很多服务性行业也充分显示了顾客自助的潮流。这里还涉及一根敏感的神经,就是图书馆员的地位问题。我们以为,自助服务的增多恰恰是提高馆员层次、地位的必要条件。没有哪位馆员会认同办理借还手续和取书归架是什么专业性工作,对外服务岗位馆员应该做的是努力实现大师所说“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等性质的工作。深图的出纳台也并不是真的“清闲”,而是转换了工作方式。至于非专业性的劳务工作岗位,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读者自助服务的增多,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则是难以避免的。
 
“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顺应了图书馆自助服务的发展潮流,因此是有生命力的。
 
本文题为“大道之行,有器之用”,其典分别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其寓意则取《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些古老的哲理正是本文要阐述的核心:公共图书馆的人文关怀精神是为“道”,现代科学技术和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是为“器”,道行器用,其事乃成。这就是“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所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迪。
 
(本文各种引述和数据,除注明外,均来自“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组的研制结果。)
 
参考文献
[1]吴晞.文明沃土知识津梁—关于深圳图书馆文化的对话[N].深圳特区报,2004-08-08.
[2]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J].深图通讯,2006(1).
[3]卢芳.离天堂最近的地方[J].出版人,2008(3、4期合刊).
[4]周永年.儒藏说[M].吴晞.从藏书楼到图书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l996.
[5]吴晞,甘琳.迈向智能化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6).
[6]兰卡斯特.通向无纸情报系统[M].庄子逸,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7]范并思.空谷余音[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8]程焕文.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
[9]李南生,等.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理念与实践[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于《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之《深圳市公共文化研究论文选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