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动植物资源 > 植物资源 植物资源

扫码关注

让杜鹃花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作者:王定跃 来源:鹃映鹏城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3-16 人已围观

一、得天独厚的生境

深圳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梧桐山海拔最高达 943.7 m,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沿大鹏湾吹向梧桐山,海拔 400 m 以上山顶区域春季常被薄雾笼罩,夏秋雨后在小梧桐、蝴蝶谷、好汉坡等几处垭口自南向北形成流动的云瀑,气势磅礴,形成著名的深圳新八景之一 ——“梧桐烟云”。随着海拔高度的梯度上升,气温也随之降低,山顶区域形成凉爽湿润的气候环境,非常适宜杜鹃花生长。毛棉杜鹃分布在海拔 90 m 到超过 800 m 的山坡,集中分布于 400 ~ 800 m 海拔的山坡与沟谷,尤其集中分布在杜鹃谷和万花屏区域。
 
二、令人担忧的无后窘境

2006 年 3 月,笔者与科技人员一起在杜鹃谷和万花屏观察毛棉杜鹃群落时,着意寻找其幼苗。茂密的林下只见几米高的成年植株,有的甚至高达八九米,有的多个分枝长成一丛,即使是小的植株也有 2 m 多高。毛棉杜鹃一年通常只长一轮枝条,如此算来,2 m 多高的植株至少也有几十年的树龄了。偌大的山谷竟找不到一株幼苗?次日,管理处当时的下属盛景园林公司的彭菁姝工程师又带领几名工人在梧桐山上找了一整天,只找到 3 株小苗。后来我们在园路边陡坎或石缝中发现少量幼苗。看来毛棉杜鹃林自然繁殖是很困难的。难道梧桐山的毛棉杜鹃要“断子绝孙”?大家不禁为梧桐山毛棉杜鹃的未来深深担忧起来。笔者立即召集梧桐山的专业技术人员研讨毛棉杜鹃的繁殖技术。有的说杜鹃花科植物种子微小,繁殖技术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难关。早在 1997 年梧桐山风景区开展乡土树种培育课题时,在 5亩苗圃里先后成功培育了 3 万多株浙江润楠、豆梨、藜蒴、珊瑚树、假苹婆等树木的小苗。即使是国家二级保护树木土沉香,也成功培育了一批,唯有毛棉杜鹃只育成了几株! 2004 年,梧桐山风景区科技人员在新建立的仙桐苗圃里经过两年的努力也只繁育了一年生苗 20 多株,二年生苗 10多株,但相比之前已有很大的进步了。再问:“你们试验过扦插吗?”“那更不要说了,成活率是零,要是毛鹃那还差不多,成活率高一些。”苗圃负责人答道。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说香港也有毛棉杜鹃分布,那就去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参观学习一下吧。
 
一周后,赴香港参观学习的两位技术人员回来报告,香港同仁仍称毛棉杜鹃为“羊角杜鹃”,嘉道理植物园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也只成功培育了 6 株小苗。如此看来,毛棉杜鹃育苗难度还真不小啊!

三、另辟蹊径,一举突破繁殖技术

既然播种育苗、扦插技术难度大,一时无法突破,那么只能另辟蹊径了。
 
2006 年 4 月初,笔者又一次召集资源部、生态所及盛景园林公司技术人员开会,提出用高枝压条的方法试验一下,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会议决定由生态所负责压条配方的制定及准备相关材料,为了加快进度,安排苗圃工人与盛景公司员工一起上山进行高枝压条操作;以小梧桐的毛棉杜鹃植株为主要目标,大梧桐的毛棉杜鹃开花较少,可适量高枝压条。
 
说干就干,生态所很快准备好了配方与高枝压条的材料,十几个工人随即上山进行高枝压条操作,选择毛棉杜鹃的 2 ~ 3 年生枝条进行环割,蘸涂 500 ppm 的萘乙酸,用泥炭、黄泥按 1∶1 混合湿土覆盖,两头用塑料膜包紧扎实以保持湿度。正值春夏多云雾的季节,大家冒着雨雾爬上树枝,环割、上药、加土包扎,半小时下来,工人们已经满头大汗了,一天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山上众多的花蚊子也追着汗味赶来凑热闹,挥之不去,被咬之后奇痒无比。晚上回去冲完凉,手上、腿上及身上有密密麻麻数十个红点。就这样日复一日,坚持加班加点 1个多月时间,4~5月一共高压了 1 万多根枝条。
 

压条后,大家盼望着枝条早些长根,就时常上山看看,过了 3 个多月才看到毛根长出,次年 3 月根系长满压包,高压成活率达 85 % 以上。大家兴奋地上山剪下压条,一共运下山 7000 多株毛棉杜鹃压条,再将它们运到西坑苗圃上盆培养。上盆后进行精心管护,一年后,高压苗已长至 50 ~ 80 cm 高,成苗 5000 多株,这是国内外有史以来首次人工批量繁殖出的毛棉杜鹃苗木。其中 3000 多株于 2009年用于春季造林,回植在凤凰台至小梧桐山顶管理站及好汉路道路两侧。

四、苍天不负有心人

虽然高枝压条也能批量生产毛棉杜鹃苗木,但毕竟比较费时耗力,且伤害杜鹃花树体,大规模培育苗木还需通过播种的方法来实现。2007 年,笔者把注意力转到种子繁殖试验上来。查看苗圃苗床、育苗基质,询问之前的播种情况。苗圃负责人告知,以往做了多次试验,有在 3 月播种,也有在 5月播种;播种之后,有的年份发芽率还挺高,但一两个月后幼苗就弯倒死亡了。笔者分析,这与苗木猝倒病的症状十分相似,立刻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可能出在育苗基质消毒不够彻底上。
 

于是让苗圃对育苗基质配方进行了改良,彻底消毒基质,并通过控制喷水次数来调节空气湿度与大棚内的温度,以防止小苗期 5 ~ 6月气温上升,空气湿度过大,幼苗容易罹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年毛棉杜鹃成功出苗 5 万多株,2007 年一举攻克播种繁殖难题。至此实现了毛棉杜鹃的规模化育苗。
 


 
经过 3 年 3 次换袋、1 次炼苗的精心培育,播种苗木高达 50 ~ 80 cm,个别植株超过 1.2 m。2010 年出圃毛棉杜鹃播种苗 5000 株,回植于小梧桐沟谷、十里杜鹃长廊两侧。之后每年有2000 ~ 3000 株苗木出圃并全部回植到梧桐山上。景区自 1997 年开始进行毛棉杜鹃的播种育苗探索试验以来,屡败屡战,10 年来从未停止。真可谓十年磨一剑,苍天不负有心人!播种育苗技术的突破,为毛棉杜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为了扩繁优良品种,风景区科技人员开始探索毛棉杜鹃的组织培养技术。木本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普遍存在难度大、无菌体系建立困难、体细胞胚诱导困难、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等问题。鉴于组培仪器设备的限制,2012 年,梧桐山风景区选择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谢利娟教授的团队合作,开展组培试验。

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无菌体系的建立。热带、亚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使得植株内生菌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因此,选取含菌较少且生长分化能力较强的植物组织作为外植体,在适宜的灭菌方法下进行外植体消毒灭菌是建立植物无菌培养离体再生的关键。选用春季生长旺盛的毛棉杜鹃的嫩茎为外植体,第一次采用 0.1 % 升汞灭菌,出现严重褐化,嫩茎全部死亡。之后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方法和经验。第二次扩大外植体数量,同时采用了多种不同灭菌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经过长达 6 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筛选出以 70 % 酒精处理 10s、2 %NaCIO 浸泡 15 min、无菌水冲洗 5 ~ 6 次的合适的灭菌条件,建立起了毛棉杜鹃组织培养的无菌体系。
 
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据文献介绍,杜鹃花喜欢含盐分较少的培养基。为了争取时间,同时采用多种不同基本培养基进行试验,包括 WPM、MS、1/4MS、Read 等培养基,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大大缩短了试验时间,提高了效率。最终筛选出适合毛棉杜鹃的基本培养基是 WPM。
 

经过 3 年的探索试验,终于攻克了毛棉杜鹃以嫩茎为外植体,进行对外植体的消毒、增殖培养、丛生芽伸长培养、生根培养、炼苗与移栽等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建立了繁殖系数较高的组织培养体系。
 
高山杜鹃扦插育苗的难度较大(图 7-14),毛棉杜鹃亦是如此,其主要特点是生根困难或缓慢,一般从扦插到生根的过程需要 2 ~ 3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起初,先用各种基质(河沙、珍珠岩、自制基质)轮番侍候,后来配合各种浓度的生长素进行试验,精心养护,细心观察。每一次扦穗萌发新芽,或者扦穗基部形成良好的愈伤组织都让人激动不已。然而,这些良好的现象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收获,每次尝试的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从 2004 年在新建立的仙桐苗圃做试验起,到 2016年长岭苗圃建立后的扦插试验,年复一年,不断失败,不断总结。每一次失败的经验教训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经历。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经历了无数次基质改良、生长素浓度调节和扦插时间的调整后,毛棉杜鹃扦插生根率达到了六成,且根系健壮、发达。毛棉杜鹃扦插繁殖技术也终于在 2018年取得突破(图 7-15)。

繁殖技术从高枝压条、播种育苗、组培育苗到扦插育苗的一次次突破之后,梧桐山的毛棉杜鹃种群可以永续繁衍、生生不息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