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城市与阅读 —— 与张抗抗、樊希安对话

作者:王京生 来源:《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 :阅读与城市发展》 责任编辑:kysia 2023-02-28 人已围观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这几年,和京生参事、希安参事一起,我们一直在做全民阅读的调研,在调研中我发现很多故事,很多故事都在触动着我,感动着我,所以终于有一天,当有一个触点的时候,就产生了灵感。那是在贵阳的一个书店,它是古色古香很老的宅子,当地政府出于对书业的扶持,把四合院的一个厢房给那家书店用了。书店晚上都是开着的,营业的,我们白天调研完,晚上还要利用这个时间去书店。

就在我们坐下来看书的时候,那个老板说:“我这儿灯光还是有点暗,我以后要把灯光调亮一点。”就在那一个瞬间,我心里的灯光也亮了。把灯光调亮这感觉多好啊!读书就是需要光的,因为每次出差到外地,住进酒店以后首先会关心阅读灯亮不亮,晚上睡觉前是要看一会儿书的。所以灯光调亮是非常重要的,读书需要光源。这种感觉产生了。就这样产生了我的一部小说《把灯光调亮》。

不计成本,文化至上

樊希安:
去年,中国出版集团和三沙市政府共建了三沙市图书馆。三沙是我们国家设在最南边的一个城市,刚刚建市五六年。那个地方确实比较遥远,我们拉着书,坐船坐了14 个小时才到了那里,回来又坐了14 个小时,非常远。那里气温40 多摄氏度,永兴岛是三沙市首府,岛上有1000 多人口,但是不管在哪里,读书活动都要开展起来,要让读书声在天涯海角响起来。于是,我们就把图书馆建立起来了。

张抗抗:
樊参事原来是中国出版集团、三联书店的老总,他对开书店有一颗狂热的心。我就想,这书运过去的成本多大,你们还按原价卖吗?

樊希安:
不计成本。

张抗抗:
不计成本,文化至上。去年我们到贵州遵义去调研的时候,走着走着,他就不见了。回头就看见他在另一边,说“这个地方开书店不错,咱们赶紧找人去啊,看这个地方谁管啊?赶紧谈谈,看能不能开书店”。结果,马上,就在我们调研期间这个意向就达成了。后来过段时间又飞到遵义去,那边书店开业了。

幼儿学则少年强

王京生:
深圳有一件事情,我已经关注了两年,也是在读书月和全民阅读的氛围中产生的事情。深圳有一个爱阅公益基金,做0—3 岁和3—6 岁两个阶段学龄前儿童阅读的工作,就是从小孩出生那天开始就要养成阅读习惯。我听了觉得特别好奇,0—3 岁怎么做?就在两个星期之前,他们召开了第一次总结大会,哈佛大学的凯瑟琳教授也来了,她是全世界倡导幼儿阅读的第一人。去年一年里,他们一共免费发放了三万个阅读包,阅读包里有4 本书,有两本是给小孩看的,都是绘本;两本是给大人看的,告诉大人怎么教小孩,从他出生开始怎么去培养他。

通过一年多的试验,他们发现情况还是比较乐观,同样的小孩,接受过阅读包的小孩在接受和理解词汇上,在交流时表情完全是不一样的,当场有专家研讨、论证、跟踪,现场展示了非常科学的一套方法。那天我其实挺受感动的,我问“你们准备了多少个包?”他们说“深圳有多少儿童愿意拿这个阅读包,我们就提供多少,而且我们希望为全国探一个路”。我听了以后,突然想到梁启超先生说的一句话:“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再加两句“幼儿学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未成年人阅读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写进了“十三五”全民阅读规划的内容,要按年龄层次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我们还要进一步关注这个事,推动这个事。

张抗抗:
我觉得这个爱阅基金很厉害,如果一直坚持下去,一直能够继续做推广的话,将来深圳的第二代、第三代实力依然是领先的。阅读纯粹是习惯,刚开始是很困难,一旦养成习惯以后,让你不读书你都觉得难受,每天总要读一点。

书店就是我们的精神高地

樊希安:
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推广建设书店,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在国外的城市里有很多教堂,教堂是他们的精神高地。在中国城市里我们没有教堂,但是书店就是我们的精神高地,就是我们的追求。城市书店是一个亮丽的风景,全民阅读当中,书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书店里的一些人,包括民营书店和所有国有书店,他们的员工都为全民阅读做出了很多贡献。包括昨天的温馨阅读夜,整个深圳书城的员工一直从昨天晚上忙碌到今天早上8 点钟,付出了很多辛劳。

我在湖南新华书店调研的时候,有一位女员工40 多岁,她是书店的先进员工,兢兢业业。我问:“你为什么工作这么积极?”她说:“我对书店有感情。我妈就是营业员,就是卖书的。我妈怀我的时候还在上班,怀着孕上班,一不小心把我生下来掉到书堆上了。我现在当了营业员一定要好好去做,努力去做。”她讲到这,让我非常感慨。我在此要向所有书店的员工们致敬。

文化驱动创新

王京生:
《什么驱动创新》这本书实际上是我思考的一个结果。大家都知道深圳是创新型城市,但为什么深圳在全国创新之中走在最前列? 2016 年麦肯锡报告认为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就是深圳,这是外国人做得最权威的报告。我曾经问过一些人,我问:“什么驱动创新?”很多人刚开始一愣,但有的随后会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达,所以能创新。马上我就问:“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是市场经济的国家,为什么有些国家一直走在创新的前列,而有些一直徘徊不前。别的不说,深圳受香港的辐射,香港的市场经济今天仍然是深圳学习的榜样,但它那么发达的市场经济,为什么创新能力远远不如深圳?”问到这儿的时候,别人就答不上来了。后来在香港我听周其仁教授讲话:“创新和创意就像种子一样,它在肥沃的土地上就可以生根发芽。”我接下来就问周教授:“那肥沃的土地又是什么土地呢?没有文化灌溉的土地能够成为种子发芽的地方吗?”他说:“我特别赞同这个观点,没有文化,没有独特的文化形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不可能走在创新前列。”

第二,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我们一切的力量都来源于文化,文化给了我们一切”。这是他在美国一个公开场合演讲时专门讲到的,他是第一流的科学家,他看到了美国文化使他迸发出来的创新能力和美国的生机勃勃。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需要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哪一个不需要文化的滋润和培养?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当他要创新的时候,首先是不是来源于他思想的维度?从人类历史上来看,是不是先有了文艺复兴,有了启蒙运动,才有了科学革命,有了工业革命?特别凑巧的是,我参加去年的温馨阅读夜,灵机一动,这个城市这么热闹,这么喜欢读书,那阅读和创新是什么关系?一想到这个问题就有点振奋,我回去就把全世界各国的阅读指数和各国的创新能力做了一个比较。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简单、特别大的秘密,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重合。

全世界都承认,最能创新的民族是以色列犹太民族,到去年为止全世界有600 多个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以色列获得了158 个,到现在势头也还不减。以色列也是全世界人均阅读量最高的国家,全世界都知道是64 本。带着这些问题,我前一段时间还到以色列去,那真是一个人人以读书为荣的社会,所以,难道以色列的创新是偶然的吗?那么一个古老的文化居然有那么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世界上,还有中华民族也能迸发出那样的创新能力,那就是两个古老的文明同时又重新迸发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文化的力量绝对不是简单的。而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这两个民族有很相似的地方,都特别注重家教,都特别注重文化阅读传统。中国人可能在这方面更加持久。中国确实缺贵族传统,一有农民起义,整个社会秩序就打乱了,打破了贵族延续,但中国从来不缺书香门第,书香门第一传就是几十上百年。而这种学习的态度,就是我们一直讲的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其中就包含着文化对创新的驱动作用。只要文化是活跃的,思想是活跃的,如果能够蓬勃地发展,如果我们真的是在创造一种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和包容型的文化,这种文化就一定能够促进深圳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阅读应该和一座城市的气质相匹配

樊希安:
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提倡读书和全民阅读跟三十年代是不一样的。过去搞革命的时候讲农村包围城市,先把农村搞起来包围城市,但是在建设时期搞全民阅读,这是城市带动农村,先把城市建设好,阅读搞好,再影响农村。城市阅读在每个城市遇到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每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城市的气质也不一样,中国北京、上海、深圳的气质也不一样。

深圳是现代化的气质,现代城市的气质,在读书活动推广当中,适合推广心理阅读、数字阅读、科技阅读,一个城市越发达,科技含量就越高。深圳的阅读工作做得非常好,每个公民读书都是自觉行为,虽然市委市政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但是读书毕竟是个人的事情,需要自己踊跃参加,深圳这一点做得非常好。深圳的阅读是和自己的气质结合在一起的。

我在遵义推广全民阅读,遵义这个城市是一个典型的红色城市,我们推广城市阅读就和红色文化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传承红色第一,弘扬红色文化。我们在新疆哈密推广全民阅读,通过文化援疆和哈密瓜的传播,和民族文化融合结合起来。我们在三沙推广全民阅读,就和椰风海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各自的特点。

诗意的触摸

张抗抗:
阅读是有一个过程的,去书店把书买回来,打开书,在什么心境下读书呢?古代读书人在读书以前会焚香沐浴,就是一种阅读体验。到了电子阅读以后,这个过程好像就没有了,手机打开来就开始看书,乐趣就没有了。纸张啊,油墨啊,书香啊,还有书本给我们带来的亲切感和亲近感,就都没有了。一切看起来都变得太直接了。

樊希安:
当前我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部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提倡全民阅读,既要提倡纸质阅读,又要提倡电子阅读和网上阅读,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排斥。我提倡全阅读,全营养。只有这样我们的发育才是正常的。当然,纸质阅读更多是经典阅读,现在网络阅读中有很多网络小说写得很快,一晚上可能就写1 万多字。过去我们写一本书十年磨一剑,现在是一年磨十剑,它的产量和质量不一样。多强调纸质阅读和经典阅读,影响会是非常大的。

王京生:
对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的选择,就像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当你在晚上打开灯,能够安安静静读一本书的时候,书当然是你获取知识的源泉,更重要的是你在实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你既闻到书香,又有无限的宁静,它调整了你的心态,让你把所有承受的负担都忘掉,这一点可能对于一个长期坚持阅读并且有纸质阅读习惯的人,更容易使他放松心情,更能够让他在知识的海洋无拘无束地去读。

同样的,数字阅读里面也有经典。我在旅行的途中,在一个海岛,坐在岩石上,比如说读《老人与海》,当你听到海浪,你在那里读,不可能每本书都带着吧。这个时候,数字阅读可能也是很好的一种享受。但是这种享受和纸质阅读那种享受相比,是因为人的不同习惯、品位和差异,或者因为追求的着眼点不同而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因自己的不同而阅读方式不同,都值得赞成,主要是一种心态。

(摘自2017 年12 月3 日深圳读书论坛“在历史的天空下”活动现场实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