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阅读的好时代的六个特征(一)—— 社会转型的时代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4-20 人已围观

什么样的时代才是阅读的好时代呢?我以为,一个阅读的好时代应该有以下特点:
一个阅读的好时代往往是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

大家知道,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激荡、文化繁荣的时代,也就是一个转型时代,是从诸侯分封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代。当时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儒家、法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名家、墨家、杂家、纵横家等百家争鸣。尽管当时的书籍还只是竹简、木简、绢帛,阅读并不方便,但依然让我们感觉到那是一个阅读的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阅读不像现代人阅读那么方便。一篇几千字的著作,写在竹简上,就可能有几十斤重。据说,秦始皇一天要批的奏折就有150 多斤重。那时候读书主要是诵读。为什么?因为简牍毕竟太少,只好一人诵读,其他人听读。史书上说孔子是“述而不作”,为什么?我的理解,除了他是教育家,需要以讲授为主;是思想家,要不断思考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个时候主要用竹简写作,很不方便。我猜想,在那个诵读的时期,他口述,学生倾听,有人记录,才可能有比较好的效果。古希腊时,与孔子差不多同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主张述而不作的。他的学生哲学家柏拉图,也主要是语录体写作。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是以诵读为主,因为羊皮书、莎草纸制作起来成本很高,复制内容也只能是抄写,因而书籍很少,大家乐于听人诵读。那个时候,在图书馆里阅读的人,都是念出声来的。彼此之间并不觉得互相干扰。习惯成自然。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书籍的获取颇为不易,却也使得阅读者的交流要紧密得多,思想的碰撞也来得直接,因而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也来得比较强烈。

汉代更是一个转型时代。刘邦登基后,恢复礼法,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恩威并施,修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治世时代。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在文化上,废除了汉朝开国时“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汉代社会的转型还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汉代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尽管也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才,可汉武帝时期对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两千年的主流思想。汉武帝时期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教育,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人。

汉代的转型,还表现在对外交流上。那个时候就开始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策。丝绸之路就起源于汉代,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几条通道之一。东汉的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在洛阳营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中
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东汉的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

汉代的转型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的影响具有奠基作用,而唐代的转型对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则具有精神引导价值。唐初即出现了重文的社会风气,文学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政治主体结构较之于往昔发生了异质性的变化,形成了文治化转型的趋势。到了盛唐开元、天宝年代,文人政治已经成为客观现实。在这个转型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相当频繁,成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常态。文化人异常活跃,艺术创新阅读,特别是阅读诗歌,蔚成风气,促成中国诗歌创作鼎盛阶段的到来。

宋代也是一个转型时代。宋代是从五代十国武人专权向文官制度转型的时代,因而也是一个阅读受到很高推崇的时代。宋代从武人专权跋扈的弊端中吸取了深刻教训,始终强调文治,十分注重任用科举出身的文臣。整个宋代,不断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每年由科举入仕的平均人数大约是前面唐代的5 倍,是后来元代的30 倍、明代的4 倍、清代的3.4倍,可谓空前绝后!这些通过科场考试精选出来的,富有较高文史知识素养的文臣,受到了宋代政府的重用。所以,宋代社会提倡阅读是非常给力的。直到今天还被人们经常引用的劝读诗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来自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劝读诗》。古代诗词中,宋代关于阅读的诗词比重也最大,其中诗人陆游就写有关于阅读的诗歌近300 首,苏东坡、黄庭坚等都有关于阅读的名诗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来自苏东坡的笔下。

中国古代书院起自唐代,繁荣于宋代。宋代古代书院特别盛行,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都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古代书院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培训班、论坛,绝大多数是民间开办,其目的不是为了科举赶考,而是读书,以探讨学说、道德伦理、社会问题、哲学问题为主。古代书院的盛行说明社会阅读的兴旺。

晚清民初当然也是个社会转型期。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个时期的阅读异常活跃,最主要还是西学东渐,读物空前丰富。举一个例子,晚清大儒曾国藩是进士出身,他的儿子曾纪泽虽然自幼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却提出要学英语和西方科学文化,曾国藩欣然应允。二儿子曾纪鸿提出要学数学,曾国藩也遂了他的心愿,后来也成了大家。说明那个时代的学习、阅读是比较活跃的。至于民国初期,那时候图书市场上涌现了大量国内外名著,可见社会阅读的需求强烈。

最近我写作《韬奋精神六讲》,对我国杰出的现代进步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做了一点研究。他1932 年创办的生活书店,起初只在上海经营,后来在武汉开了一家分店,1937 年全年出版书籍不到600 种,全面抗战爆发后,1938 年一年出版书籍竟达到1000 多种,到1940 年发展成56 个分店。那时年轻人读书的热情高涨,抗战的书籍热销,各种有价值的思想、文化、知识、文学的书籍也都受到追捧,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西方文化的著作纷纷引进,书店成了年轻人的精神圣地。在桂林市,国民党桂系首领白崇禧乘小车路过一条街道,看到街边有个门店很多人在挤着购物,就问“这是卖戏票吗”?身边的人告诉他,这是生活书店。书店竟然能办得门庭若市,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那是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是全民抗战的时代,人民大众热血沸腾,抗战自强的热情空前高涨,也就成为一个阅读的好时代。

(本文系作者于2015 年11 月4 日在深圳书城中心城的演讲实录。)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