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与阅读力相关的三本书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3 人已围观

商务印书馆有《如何阅读一本书》,从美国引进的版权,中文简体本于 2004 年出版。这部书十年来每年也就能卖几千册,可是自 2014 年以来,竟然销售到 30 多万册,在全国学术文化类图书销售榜中排在前两位,这是出版社都始料不及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二战期间美国一位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写的,于 1940 年出版,当时正值战争期间,可是这书却受到热捧,排在年度畅销书的头名。1972 年,美国一位知名教授查尔斯·范多伦与原作者合作,对此书做了大幅度的改写,再次出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就是后来这个版本。为什么这部书 2014 年以来忽然在中国热销?不用说,应当归功于全民阅读的推动。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部比较专业的关于论述型书籍的阅读学读物。全书把阅读由浅入深分成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在这个层次中,一个人可以理解到阅读的基本要求。其实这个要求很简单,就是能读懂一篇文章、一本书。也就是说,如果连这个层次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后续的其他要求都会难以实现。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这个层次的特点是强调时间和效率,也就是快速浏览。对于某一本书做一番有系统的略读,通过略读把握一本书的基本信息,确定是不是要读它。在这个阅读层次里,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阅读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可能要用 15 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甚至是优质的阅读 — 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要做到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这是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它要求我们按主题去找书来读,当然也就要求我们更主动地去找书来读,进行比较性阅读,要找很多不同的书或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主题阅读显然是一种研究性阅读,通过这个层次的阅读,我们就会对某一个主题的书籍有一次比较全面的阅读和分析。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部比较专业的阅读学普及读物。这部书的学理性相当强,主要介绍的是论述型书籍的阅读方法,很受大学生们欢迎。在 2015 年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中,复旦大学学生最希望读到的书中排在第一位就是这部书。最近,鹭江出版社即将出版一本《阅读的力量》,也会是一部受到读者欢迎的阅读学普及读物。这部书的作者是日本明治大学的著名教授斋藤孝。斋藤孝教授在日本是一个畅销书作家,他主要研究教育学、阅读学、身体学、沟通学等。在明治大学他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教授,出版的书经常获得畅销。像《大声说出来的日语》《教育力》《开口就能说重点》等。《阅读的力量》也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阅读学书。

《阅读的力量》从三个方面谈阅读:第一个是塑造自我,指出阅读是为了塑造自我,是为了人性的修养。阅读是塑造自我的过程,作者把阅读首先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第二个是锤炼自我。作者认为阅读需要跟书籍互动起来,要跟书籍发生亲密接触。第三个是扩展自我。就是阅读之后,读者要有扩展,也就是说,要有所发现、有所积累、有所进步。通过这样三个方面的阅读,塑造更加健康、高尚的自我,锤炼出更有阅读力的自我,形成更有创造力的自我。这部书较之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更为通俗易懂,比较简便,比较实用,更为适用于非专业性读者。

斋藤孝认为,一个人首先要把阅读变成自己的一种爱好,这是最基本的东西。没有这个基本的东西,永远不会读书读得进去,永远是在一边读着书一边在看还有多少页,总是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这样阅读的效果是不会好的。他比较注意强调阅读对于一个人心灵修养的作用,这是其他许多阅读学方面的书籍所欠缺的。

作者主张诵读。这一点也是很有见地的。他认为许多人在默读时很随便就会放过一些应当知道的东西。譬如一个字、一个词不认识,默读中往往就放过去了,但是一旦诵读,他就过不去,要认识、理解,要读出来。老师为什么要中小学生诵读?读了当然加强记忆,同时也让他们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断句会表示他们对意思的理解。特别是自己一个人诵读,一定会引发我们对内容更多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人类的阅读是诵读早于默读。诵读能让我们具有更为强烈的阅读主体感;诵读能让我们更富于想象力。

作者还有一个意见也非常好,就是要在书上画线。看到重要的句子要画一画。过去我也画。20 世纪 70 年代,我在农村插队劳动时,读过的一些书,我就比较喜欢画线,当然那得是自己的书,借来的书就不好办了。前不久整理旧书,发现我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上画有不少记号,写有一点自己的理解。现在看来自己当时很幼稚,但是很亲切,说明这是我读过的书。如果是一本你自己的书,你能在上面画线,那就是你的。你读过了或者读了一半没有读下去,后面有时间了再去读,你会觉得后面应该读下去,因为线画到一半没画下去,是不是有点不好意思?所以还是要接着往下再读。多少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拿起这本书,你发现当时画这个线很有意思,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很重要呢?也许发现下一句话其实更重要,可以用另外一种笔又画下来。那么这本书就跟你融为一体,中间是有交流的。你还可以通过不断重温过去的阅读理解来感受自己的进步。因此我是提倡在自己的书上画线的。

斋藤孝还主张用三色圆珠笔来画线,为此写了一本书《用三色圆珠笔阅读日文》。三色圆珠笔是红、蓝、绿。红色表示重要,值得注意用蓝色,绿色书写个人的理解。这是更为精细的一种批阅。其实中国古人读书也是讲究批阅的。这是一种精读法,特别适宜用来阅读经典。能把一部《论语》批阅着读下来,可以把 11705 个字扩展成几万个字、十几万个字,就可以成为又一本《〈论语〉心得》。书中接着就介绍了许多扩展阅读的方法和好处。提出读书要做摘抄,读书要有交流特别是那种读书会式的交流,读书后还可以开展写作,等等。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曾国藩的阅读经验。曾国藩称得上晚清时期的大儒,他的读书经验都很实用。他有一个小本子,抄写读书中发现的重要词句,既作为积累,也作为写作的准备。他把这个办法告诉他的儿子曾纪泽。《阅读的力量》也主张要做抄摘,认为有了抄摘,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好的准备,阅读终于扩展了自己的能力。

第三本书是宋代朱熹的《朱子读书法》。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读书的民族,自孔子起,历朝历代对阅读学都有不少著述,而其中最为有名、较为完整、全面而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算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南宋以降,数百年来《朱子读书法》一直在官刻、坊刻里出版发行,也被收入了清朝的《四库全书》。后来,有过多家出版社做过校点出版。近来有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向〈朱子读书法〉学读书》(陈晓浒译评),对《朱子读书法》有深入浅出的讲解,颇受读者欢迎。

在国际阅读学界,对中国古代阅读学的成就有着很高赞誉,对诞生于 12 世纪的《朱子读书法》,更是评价很高,认为其学术水准是当时的欧洲学者无法比肩的。

首先,朱熹读书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也就是说,他的读书,是为了穷理,通过致精,最后达到实现自己的著书立说的志向。后来,朱熹的学生把他关于读书方面的训导,概括归纳出六条要求,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第一条“循序渐进”,就是读书“量力而行”的原则,这是认知事物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朱熹对读书方法和规律的理解,与美国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基础阅读”“检索阅读”以及“分析阅读”表述几乎是一致的,而他早在 12 世纪就有了这样相当精确的表述。

第 二 条“熟 读 精 思”, 体 现 的 是 读 书 的“巩 固 性” 和“创造性”原则。朱熹强调读书必须熟读成诵。古人阅读皆强调“读”,可能与上古时期皆以诵读为主的传承有关。朱熹十七八岁读《中庸》《大学》时,每天早起第一件事便是必要诵读十遍。当他读到《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时,他“奋发感慨,不能自已。自此为学,方有寸进”。有意思的是,朱熹终身都喜欢饮酒之后背诵屈原的《楚辞》、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杜甫的诗,直到晚年依然如此饮酒诵咏。

熟读的目的主要是精思。精思则不仅是读书的巩固创造的原则。朱熹说:“学原于思。”真正符合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则。朱熹编注“四书”,使之成为此后儒学的元典,这是他精思后的创造性收效。

第三条“虚心涵泳”,显示了读书要有“有容乃大”的原则。学生问朱熹读诸经的方法,他的回答是:“亦无法,只是虚心平读去。”他说:“大凡人读书,且当虚心一意,将正文熟读,不可便立见解。看正文了,却着深思熟读,便如己说,如此方是。”

第四条“切己体察”,强调的是读书必须“体验反思”的原则。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认为如果不是如此切己体察,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第五条“着紧用力”,强调的是读书必不可少的“勤奋向学”的精神。朱熹说:“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

第六条“居敬持志”,特别强调了读书要有“志存高远”的精神。读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读书人志向抱负的状况,所以,“居敬持志”作为读书法的最后一条,也是起着根本保证作用的一条。

前面说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的力量》等书的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跳出朱熹这部书的范围。一个有志于阅读的中国人,在阅读了中外许多现代阅读学书籍之后,一定要熟读精思这部中国古人的阅读法著作。读这部中国古人的阅读法著作,能让我们把提高阅读力当作一种个人性情涵养、学养、修为的过程,不仅能掌握好阅读力的提升,更能提升自己人格情操的素养。讲求人文情怀,正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一大特点。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