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未来教育:学什么和怎么学

作者:朱永新 来源: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4 人已围观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学习科学备受教育界关注。世界范围内知名的脑科学家、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教育家都从自己的领域进行研究,探究人的记忆、学习机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现代教育发生了很大的转型,从教转向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从教转向学”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018 年 12 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在深圳召开了一个有关教育的前沿峰会,就学习科学进行专门讨论。会上,几乎所有研究学习科学的专家的关注重点都在于 — 如何让学习更有效率,如何提高记忆的效率,如何尽快地掌握知识,如何让记忆变得更牢固,等等。但是,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效率很高,然而学到的知识却是无用的,该怎么办?这是我在会上提出的一个问题 — 大多数人关注学习这件事情本身,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学习的内容。

我在新书《未来学校》里面,专门就未来学校应该学什么进行了讨论。学生花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学没用的东西,这是教育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学校里教的知识都是理所当然的吗?如果不是的话,能不能改一改呢?

我们知道,现在学校的学科越分越细,学科科目越来越多,不断做加法。这样下去,学生吃得消么?而科学本身,在发生新的整合。所以我在《未来学校》这本书里提出,关于未来学习内容的一个新主张 — 大量压缩学习内容。

个人认为,现在学校里教的课程最多保留 50%,把 50% 以上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定制学习、自我建构学习。对于学校来说,砍掉 50% 的课程谈何容易!但实际上,砍掉 50%都是保守的。

2015 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对全世界的教育家做了一个调研。我也收到了一份问卷,问卷上的问题是:“你认为现在孩子要学习的这些知识要保留多少?”大家猜猜最后的答案是多少?平均数 17%。也就是说,学生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其实很多是没有必要学的,是在大量地浪费时间。

这一调研结果,几乎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学校学科知识的认知。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习的东西,在一生中派上了几次用场?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有多少是自学得来的?

这样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个数据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大部分的知识是自学的,是自我建构的。与其这样,学校不如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定制的学习,进行自我建设的学习。

现在的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就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其中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我们建构的未来学习中心的基础课程体系里,首先是生命教育课程。教育首先是为生命而存在,涵养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关于生命的学问、知识和能力教给学生。生命有三个维度,第一个是长度,第二个是宽度,第三个是高度。长、宽、高,构成了立体的生命。长是距离,没有生命的长度,教育都是空话。

首先学生要活得够长,这就需要安全健康知识。他们要会好好吃饭、喝水、睡觉、吃药,在危急的情况下能逃生、自救,在他人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施以援手。人们常说身体的健康是“1”,其他都是“0”。教育首先要帮助一个人解决“1”的问题,先把“1”给“立住”。

其次,解决生命的宽度。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人群中,每个人都具有社会性。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有的人走到哪里都令人讨厌。在心理学里有专门的名词,叫“人缘儿”和“嫌弃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是因为“人缘儿”懂得和人交往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所以我们的课程要解决生命的宽度问题,让他成为受欢迎的人。再次,解决生命的高度。人要有精神生活。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也有社会性,也有长度和宽度,但是它没有高度。只有人有高度、有价值观、有原则,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底线。

因为这门课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主编了一套《新生命教育读本》,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每学期读一本。这套书目前还不是国家教材,但是已经在几百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使用。我觉得未来它应该成为国家基础课程,因为这套书对人一生的发展有意义。现在的学校并不是完全没有生命教育课,心理课、生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这些都属于生命教育课程。只不过太分散、太琐碎,所以我们把它整合成一门课程。

我们建构的未来学习的基础课程体系里,在生命教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有真(智识教育课程)、善(道德教育课程)、美(艺术教育课程)。“真”分两门课程,一门大科学和一门大人文;“善”是大德育,“美”是大艺术。这就把现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都整合了。

在大科学课程上,我们需要的是一门面向所有人的科学,是帮助人养成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科学。所以我们根据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宇宙科学这三大现代科学支柱概括出十四个大科学概念,用科学概念来整合科学知识体系。其实在几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已经和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把十四个科学概念提出来,只是还没有形成非常完备的体系。新版的国家小学科学教材,基本上是根据科学概念来整合的。很遗憾的是,到了中学科学又被割裂。尤其是文理分班以后,绝大多数学生不学科学。这些学生以后不再接触科学,实际上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而我们要做的大科学,是一门要面向所有人的科学。

同时,我们还做了面向所有人的大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人文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你能说《史记》是语文,是历史,还是地理么?《史记》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本。所以未来的人文学习是以文本为基础,主要采用项目制学习与主题性学习的方法进行的学习过程。这样就把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完整地用人文科学的概念整合起来。

2019 年 7 月,在江苏召开的新教育实验年度研讨会上,我做了一个报告,提出来 12 个关于人文科学的大概念。未来,我们会用人文科学大概念编一本新教材,也是从小学覆盖到中学。我觉得它符合未来的教育方向。这样我们就把那么多门课变成 2门课 — 科学、人文,而且所有人都要学,不允许文理分科。不允许文理分科,不等于不培养学生的个性。在另外 50%的时间,我们会让学生做选择。比如学生想成为一位化学家,我们有化学模块的课程;学生想成为雕塑家,或者电影家,我们也有相应的课程。这就是让学生在选修课程的过程中,去进行自我的建构。

以“善”为指向的,是道德教育课程。我们把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整合成大德育。大德育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领导能力、社会责任和经济生活管理能力(财商)等。

以“美”为指向的,是艺术教育课程。美术和音乐是 100年前艺术教育的样式。戏剧、设计、创意这些现代艺术教育形式,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校的教学体系。所以我们专门设计了一套以艺术教育大概念为统领的艺术教育课程。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