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学科阅读:为什么读和读什么

作者:朱永新 来源: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4 人已围观

学什么的问题很重要,和它相关的就是读什么的问题。

2010 年,我们在北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王林是新阅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新阅读研究所花了大量的精力研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整个书系已经全面完成,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职业群体要读什么书,就有了一个比较靠谱的书目。

应该说,这在中国还是第一次系统地进行研制。中国古代有很多书目,包括张之洞曾经编撰的《书目答问》,但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导向进行的梳理。我们研制的书目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等成体系的书目,并涉及不同人群,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虽有遗珠之憾,但绝无鱼目混珠。”曹文轩曾经这样评价《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我认为这个书目应该成为我国中小学图书馆馆配的基础书目。今年全国两会上,我专门有一个提案提出,中小学生的营养午餐基本解决了,但是精神正餐没有解决。

每年我差不多要走一百所中小学,特别要到农村学校去看一看。我看农村孩子的伙食是可以放心的,每一餐基本上都有肉,营养也比较合理。因为国家抓得很紧,拨款也很到位。但是精神正餐没解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基本上没有成体系地构建。有的学校干脆没有图书馆,有的图书馆“铁将军把门”基本不开放,有的图书馆虽然开放,但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问题非常多,更不用说阅读指导、阅读课、图书馆管理员等一系列问题。

2018 年 11 月,我到云南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小学里的书倒是不少,但是全部捆起来放在仓库里。我就跟校长说,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很多老师也许还不如一本书的水平高。一个学生可能通过一本书热爱上阅读,从此就会自己找书看。这本书对他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老师对他的影响。你一定要记住:一本好书,一定不亚于一个好老师。

所以,读什么这个问题要解决得更加深入。3 年前,我们开始研究全学科书目。为什么要做全学科阅读的书目?因为我们做完《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之后发现,基础阅读书目很难涵盖中小学生的学科内容。现在的中小学生书目各包含 100 本书,基础书目 30 本,推荐书目 70 本,其中人文、文学、科学各占三分之一,所以要具体到某一门学科就很困难。

我们觉得学科阅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但是现在的中小学基本上没有学科阅读。讲起阅读基本上都是语文老师的活儿,阅读好像变成语文学科的事情,其他学科不关注阅读,也没有帮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我刚开始做书目的时候,有一位化学特级教师跟着我做访问学者。他问我,为什么化学学科还要读那么多书?一位教授级的化学特级教师,他觉得化学学科就是做实验,孩子不需要阅读。

我告诉他,学科阅读至少有三大好处。

第一,激发学生好奇心,学生可能从此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看过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很多人由于在小学读了一本书,于是爱上了这门学科。比如说,学生可能是因为《元素的故事》喜欢上了化学,也可能因为读了《从一到无穷大》喜欢上了数学。

教科书是干巴巴的,没有可读性的。它只是一个知识体系的框架,不是一个好的读本,很难去点燃学生的学科兴趣。而学科阅读的书不一样,现在有很多非常好的学科阅读读本。我曾在新浪微博上推荐过一套学科阅读的书 —《量子物理》,这是一套写给 3~10 岁孩子看的图画书,作者是加拿大物理学家克里斯·费里。

第二,学科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追寻人生榜样。寻找生命的原型,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每个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个故事,优秀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部传奇,一般人就是一个平庸的故事,甚至还有人把故事变成了事故。

新教育实验关于教师成长有一套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就是生命叙事。我们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生命把故事变成传奇。首先教师要去寻找生命的原型,通俗地来说就是人生的榜样,就是要像谁那样活着。

优秀的人心中总有自己的人生榜样,这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我有一个博士生叫李镇西,他是特级教师,语文学科教师、班主任基本都知道他。他说,两个人给了他人生的动力,第一个是陶行知。他看过陶行知先生所有的书,认真读过几十卷的《陶行知全集》。像陶行知那样做一个平民教育家,是他的人生的梦想。第二个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专门到乌克兰去致敬苏霍姆林斯基,读过苏霍姆林斯基所有能找到的著作,所以有人把他称作“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做校长以后在学校里面建了两个院子,一个叫陶院,一个叫苏院,因为他做教育的动力就来自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如果去做追溯和研究的话,其实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都有这样的榜样。

科学家范·德·瓦耳斯也是如此,他是一位荷兰物理学家,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特别喜欢看名人传记,大学期间把图书馆里所有名人传记通读了一遍,一本不落,其中有一本名人传记介绍了范·德·瓦耳斯。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心中就有一个偶像。这个偶像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一位哲学家,和他在同一个村庄,比他早几代出生。他认为,自己跟他一样,都生长在同一片土壤上,生活条件也都差不多。既然他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为什么我不能呢?于是,瓦耳斯每天专门绕一段路,来到这位哲学家的铜像前为自己打气。最终,这座城市也有了他的雕像。

第三,学科阅读本身也是走进学科本质的最重要的路径。教科书是“压缩饼干”,它把学科体系中最重要的原理、知识、定律串联起来。但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内容,不是一个丰富的实体。学生要真正地掌握学科本质,特别是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大量的学科阅读,有时还需要整合学科。

目前,我们的研制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我们把中小学所有学科,包括我们自己做的生命生理课,都做了一个学科阅读书目研制计划。今年年底将推出第一批书目,明年争取全面完成。针对每一门学科,我们为中国的老师和学生,各做了一个100 本书的书目。在学科阅读书目中,老师和学生的读物有交叉,但不完全一样。这个书目是我的第二个大工程,以前也没人做过这件事。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