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非遗”文化与深圳新民俗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5-11 人已围观
深圳是继北京之后,全国56个民族都齐全的城市。各民族中不少“特区寻梦者”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滨海深圳,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在众多的移民之中,有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带来了各地的“非遗”项目,诸如民间剪纸、内画、草编、皮影、面塑、蛋雕、泥塑等,使深圳民间文艺展示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多元风采。记得2020年之前,福田区市民中心广场每天晚上人头攒动,各路民间艺人在广场摆摊设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了规范民间艺人的卖艺行为,福田区文化部门曾多次举行“民间艺人考核评选”,统一发证上岗。杨宏海先生作为考核评委,目睹了来自全国各地民间艺人独具特色的风采。
深圳“非遗”文化,既有本书前述的本土项目,亦有更多从全国各地“移植”到此的“非遗”项目。经过时间的洗礼,各地不少民间文艺被海纳百川的深圳吸纳为“异地非遗”项目。
所谓“异地非遗”,是出自深圳的新概念。“异地”,是指非深圳本地本土。“异地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种,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异地实现传承和发展。深圳移民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人的流动带来“非遗”文化的流动与交汇,深圳开放包容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深圳之外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承人,使深圳成为中国民间文艺新业态的策源地。比如,深圳本无陶瓷业,但上榜广东省“非遗”项目的“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刘权辉,创办“永丰源”国瓷品牌饮誉海内外。源自陕西“民间绘画艺术之乡”宜君县的田氏剪纸,其第三代传承人田星于1991年被锦绣中华民俗村以特殊人才引进而定居深圳,田氏剪纸因而在深圳落地生根。还有广东潮俗皮影社陆丰卓家班第三代传承人蔡劲笋,将潮俗皮影戏融入深圳,让古老的皮影戏在深圳薪火相传。而谢氏核雕“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胡堂山创作的核雕作品《深圳之春》,则荣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龙岗区3000多平方米的“百师园”非遗馆,聚集着300多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粤绣、美陶、紫砂壶、潮州木雕、大吴泥塑、肇庆端砚、各类玉石雕刻等3000多件工艺美术精品,美不胜收。其中,有30多个传统工艺美术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作为新兴移民城市,深圳毗邻港澳,又有祖国南大门广州为依托,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其民间文艺与民俗文化具有别的地区、别的城市所没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前景,也引起深圳这座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在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出品摄制的大型系列专题纪录片《深圳非遗》,是一档以深圳本土和落地深圳的“非遗”项目为宣传载体的创新文化节目。全年52期,实地探访、全景式影像记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和精湛技艺、传奇故事、匠人精神,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解读“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与文化传承,从2019年起在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开播,并在深圳卫视、卫视国际频道美洲台、欧洲台、非洲台和亚洲台等多个海内外电视平台滚动重播,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助推大湾区“非遗”文化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2019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深圳设立了国家级“民间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分党组书记邱运华、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等出席揭牌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不仅是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艺进行研究,更是想研究探讨在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路径,同时也为研究深圳新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大型纪录片《深圳非遗》的策划人、总导演许雨燕博士说,深圳在挖掘、整理本土“非遗”项目的同时,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在聚集中融合,从量变到质量,可以极大地丰富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带来聚量性、积淀性从而达至跃迁式的发展,通过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与本土风俗民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可以提炼出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许雨燕认为,深圳的地理环境、思想观念与经济条件,有利于“异地非遗”的落地发展,如中医正骨流派之一的河南“平乐郭氏正骨”。1985年平乐正骨第五代传承人郭春园退休后,率领一部分弟子和业务骨干,来深圳筹办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其时深圳正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有众多骨伤患者亟须治疗。医院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很快就成为服务深圳、香港、东莞一带地域约3000万人口的骨伤诊疗中心。这表明,改革开放的深圳,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接纳力、孵化力与传播力。
深圳“非遗”文化,既有本书前述的本土项目,亦有更多从全国各地“移植”到此的“非遗”项目。经过时间的洗礼,各地不少民间文艺被海纳百川的深圳吸纳为“异地非遗”项目。
所谓“异地非遗”,是出自深圳的新概念。“异地”,是指非深圳本地本土。“异地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种,亦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异地实现传承和发展。深圳移民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人的流动带来“非遗”文化的流动与交汇,深圳开放包容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深圳之外的“非遗”项目和优秀传承人,使深圳成为中国民间文艺新业态的策源地。比如,深圳本无陶瓷业,但上榜广东省“非遗”项目的“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刘权辉,创办“永丰源”国瓷品牌饮誉海内外。源自陕西“民间绘画艺术之乡”宜君县的田氏剪纸,其第三代传承人田星于1991年被锦绣中华民俗村以特殊人才引进而定居深圳,田氏剪纸因而在深圳落地生根。还有广东潮俗皮影社陆丰卓家班第三代传承人蔡劲笋,将潮俗皮影戏融入深圳,让古老的皮影戏在深圳薪火相传。而谢氏核雕“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胡堂山创作的核雕作品《深圳之春》,则荣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龙岗区3000多平方米的“百师园”非遗馆,聚集着300多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粤绣、美陶、紫砂壶、潮州木雕、大吴泥塑、肇庆端砚、各类玉石雕刻等3000多件工艺美术精品,美不胜收。其中,有30多个传统工艺美术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作为新兴移民城市,深圳毗邻港澳,又有祖国南大门广州为依托,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其民间文艺与民俗文化具有别的地区、别的城市所没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呈现出无限生机和发展前景,也引起深圳这座城市管理者的关注。在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和支持下,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出品摄制的大型系列专题纪录片《深圳非遗》,是一档以深圳本土和落地深圳的“非遗”项目为宣传载体的创新文化节目。全年52期,实地探访、全景式影像记录,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和精湛技艺、传奇故事、匠人精神,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解读“非遗”项目的前世今生与文化传承,从2019年起在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晚间黄金时段开播,并在深圳卫视、卫视国际频道美洲台、欧洲台、非洲台和亚洲台等多个海内外电视平台滚动重播,将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助推大湾区“非遗”文化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2019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深圳设立了国家级“民间生活方式研究中心”,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分党组书记邱运华、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等出席揭牌仪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不仅是要对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艺进行研究,更是想研究探讨在现代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路径,同时也为研究深圳新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大型纪录片《深圳非遗》的策划人、总导演许雨燕博士说,深圳在挖掘、整理本土“非遗”项目的同时,整合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文化资源,在聚集中融合,从量变到质量,可以极大地丰富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带来聚量性、积淀性从而达至跃迁式的发展,通过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与本土风俗民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可以提炼出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文精神。许雨燕认为,深圳的地理环境、思想观念与经济条件,有利于“异地非遗”的落地发展,如中医正骨流派之一的河南“平乐郭氏正骨”。1985年平乐正骨第五代传承人郭春园退休后,率领一部分弟子和业务骨干,来深圳筹办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其时深圳正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有众多骨伤患者亟须治疗。医院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很快就成为服务深圳、香港、东莞一带地域约3000万人口的骨伤诊疗中心。这表明,改革开放的深圳,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接纳力、孵化力与传播力。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最早兴起“新民俗文化”
下一篇:滨海客家的新民俗风情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