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非遗 非遗

扫码关注

滨海客家的新民俗风情

作者:杨宏海 来源: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 责任编辑:yezi 2023-05-11 人已围观

民俗是长期积累而约定俗成的民间活动,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广泛的群众性,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异。就滨海客家而言,随着“老客家”与“新移民”的交融汇聚,民俗文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甚至内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和民间技艺,也会移植到滨海客家。比如:坑梓镇引进了陕西腰鼓秧歌舞,成为当地节庆一大亮色;横岗镇为扩大对外开放和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国际标准舞和拉丁舞,成立国际标准舞协会,拥有舞蹈队22支,会员2000余人,先后举办国家、省、市、区大型赛事30多场,被誉为“交谊舞之乡”。

在客家民间艺术方面,传统客家山歌作为“非遗”被挖掘整理保存起来,除了有原生态的方言山歌表演之外,也尝试用普通话演唱。客家舞蹈也从其他民族舞蹈借鉴更多的语汇与元素,如龙华文化中心创编的《客家禧》因此而入围全国大奖。鱼灯舞除了保留全部由男性表演的原始“非遗”版外,也在这个基础上改编出“舞台版”和“少儿版”,供节庆活动表演。

在客家服饰方面,传统特点是平实朴素,主要用自织自染的土布,颜色多为蓝色、黑色、暗红色,由大襟衫、大裆裤、冬头帕、凉帽等组成,改革开放后已发生很大变化。据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苏勇博士介绍,随着人们审美提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客家服饰已不再是以往较单一的深色系列,而是有了更绚丽的色彩、更丰富的款式。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博物馆,新的客家服饰则更多地进入城市空间,进入了更广袤的舞台。


饮食民俗方面,滨海客家人饮食内容与品种更为丰富多彩。2022年春节,深圳电视台专辟《大湾区寻年味》栏目,邀请广府、客家、潮汕这三个民系的代表推介美食,在大湾区美食圈中进行“友谊比赛”。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作为客家代表,与一位会讲普通话的“老外”作为嘉宾来到东门老街旁的“话梅”酒店。据杨宏海回忆,他选的客家菜是猪肚鸡,这道菜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凤凰投胎”。可能是名字起得好,这道菜在三个民系美食中点击量最高。“话梅”老板是来自梅州的青年厨师黄俊鹏,在梅州开的“金苑酒家”颇有名气,但来深圳后却感到有压力。他说,传统客家菜偏咸、偏肥,来到深圳这座移民城市,众口难调,饮食口味的改良势在必行。

深圳市餐饮协会创会会长,亦是梅州人的国家一级厨师黄平先生,在与杨宏海探讨滨海客家饮食文化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饮食文化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还是会演变发展。当年广州赢得“食在广州”名声,其原因是近代以来广州成为通商口岸,经济活跃、商贾如林,催生了饮食文化的繁荣。一个地方饮食文化习俗的演变,必然与其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等息息相关,现在深圳便到了这个阶段,但习俗的形成要有时间的考验。比如新安盆菜最早是以广府文化为主,后来加入客家元素成为客家盆菜,将来会发展成为融汇广府、客家民系乃至新移民口味的深圳盆菜,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时代变迁会带来饮食的变化,昔日“好吃狗肉”的客家人,现已不容易找到狗肉店了。当年梅州人温初平在深圳创办的“合成牌”云片糕,香甜无比,驰名中外,成为“非遗”特产“中华传统老字号”,但现代人已不喜欢吃糖分太高的食品,势必要改革产品材料和制作方法,用植物油代替猪油。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客家人更重视生活质量,滨海客家也展现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