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疏通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

作者:朱永新 来源: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 责任编辑:kysia 2023-08-15 人已围观

图书馆是广大群众丰富业余精神生活、提升全民阅读能力和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重要文化场所。近些年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在增加购置图书投入、扩大图书馆接待读者空间和开拓数字阅读及网络阅读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除了部分城市大型公共图书馆发展较快以外,基层中小图书馆面临着越来越萎缩甚至败落的现实。有人曾这样形容基层图书馆的现实窘境:“破”(馆舍破),“旧”( 藏书旧),“少”( 读者少),“缺”( 设备缺),“多”(人员多),“差”(效益差)。

首先,基层图书馆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

在城市里,一些原来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的图书馆,如今很多都已让位给商业性高楼大厦,而新建的图书馆往往躲到了城市一隅,位置偏僻而不显眼,令读者难以找到。辐射范围很小,交通不便利导致许多读者往返困难,因而少来问津。

在县乡一级,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虽然以县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农村公共图书馆依次在阅览座席、外借册次、流通人次和发放借书证等项的指标上,比重超过全国图书馆的50%,但从县级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全国仍有数百个县(含县级市)没有图书馆;根据文化部的调研统计,到2009 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50 个,其中县级公共图书馆2491 个。按照全国行政区划,县级公共图书馆覆盖率为85.1%,这意味着仍有很大缺口。而且,这2000 多所县级图书馆未达到国家最低标准的也很多。而就乡镇一级而言,根据文化部的调研统计,我国现有的27000个左右的乡镇没有或者事实上没有综合文化设施,自然也就缺少直接面向农民的图书馆(虽然近年开展的农家书屋建设对此有所改善,但效果有待评估),即使少数拥有综合文化设施的乡镇也不一定都设立图书馆。

从国际标准来看,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于20 世纪70 年代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 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常标准为4 公里。21 世纪初,我国平均每46.8 万人口、每3368 平方公里面积(服务辐射半径大致为32.8 公里)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与国际标准有明显差距。虽然有些省、地市公共图书馆在市辖区外建立了基层分馆或服务点,但大多属于示范性的,数量十分有限。

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对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提高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极大的障碍。

第二,地方政府不重视,图书馆缺乏资金,硬件建设落后。

我国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设施状况仍然比较落后,不符合现代公共图书馆的功能要求,存在面积不足、建设年代久远等问题。

根据文化部的数据,就连地市级图书馆的面积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达标率也仅为25%,而县级图书馆情况则更糟糕。有41.1% 的县级图书馆建于1990 年以前,建筑陈旧,安全隐患大,对图书保存极为不利。

此外,图书馆的区域建设发展极不平衡,根据文化部的调研数据,以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为例,东部地区平均每馆面积为11189 平方米,西部仅为4951 平方米;东部地区平均每馆藏量为75.3 万件,西部仅为25.4 万件。

第三,基层图书馆藏书又旧又少,更新速度慢,致使图书馆对于读者丧失了吸引力。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低,按照人均标准则更低。根据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达到1.5 ~ 2.5 册。而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44 册,而县级以下图书馆人均只有0.1 册。远远低于国际图书联合会的标准。

今天的知识更新速度几乎以几何级速度增长,每年仅国内新出版的图书就达30 万种。而基层图书馆往往囊中羞涩,每年的购书经费很少。很多基层图书馆往往是每年象征性地购进少量图书,甚至与私人藏书家相比也大为逊色。

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单位,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在2000 ~ 2009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占收入总计的比重保持在82% ~ 90% 之间。由于财政投入大部分用在了人员支出上,用于图书购置和开展活动的经费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开展。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2009 年,在全国 2491 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1030 个图书馆的人员支出超过了财政拨款的80%,而675 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购书经费,占县级图书馆总数的27.1%。全国图书馆人均年购书费却仅有0.7元,甚至有些省份图书馆人均购书费只有0.1 元。很多县级图书馆的书,还是三四十年前购买的。

新购图书少,自然也很难吸引读者前来阅读了,这是导致基层图书馆人气不旺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基层图书馆方面缺少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差;功能定位不准;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图书馆往往还固守着“等、靠、要”的阵地式经营理念,缺少拉动人气的办法。对于基层图书馆来说,其阅读功能要远大于其收藏功能。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基层图书馆本已狭小窘迫的建筑面积中,大量陈旧少人问津的图书堆积其间,占领了宝贵的有效空间。而真正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新书占有的空间极少,读者座位也往往很少,影响了图书馆的使用效果。此外,电子书和网络阅读的兴起,以及众多书店实行开放式服务,吸引走了大批读者。在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去图书馆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高雅”。更多的读书人宁愿待在家里,也不愿去条件极差、服务极差的图书馆。

不少图书馆缺少真正符合条件的管理人员。因为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竟成为安排闲杂人员的地方。这造成人员队伍素质劣化,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加剧了图书馆的“冷清”。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京、沪两地100 家专业图书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共占59.6%,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30%;80% 以上的专业人员需要进修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我国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员和图书馆现代化所需的配套人才匮乏。

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人民日报》与人民网共同推出“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中,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当地有正常运营的图书馆”时,两成(20.1%)的人表示当地没有图书馆,4.6% 的人表示不清楚。在后两类人群中,超过九成(92%)的人表示当地需要建设图书馆。当被问及“不去图书馆最主要的原因”时,“馆藏不够丰富”成为最大阻碍,近七成(66.9%)的读者选择了此项。其次,“路程太远”(60.3%)、“有其他途径(比如上网)可以代替”(57.1%)和“馆藏更新速度慢”(50.7%)也成为疏远图书馆的主要原因。此外,图书馆“服务水平低下”(38.4%)、“环境不够舒适”(27.9%)及“没有去图书馆的习惯”(11.5%)都是不利因素。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已经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基层图书馆的发展严重滞后。
  
为了能够使基层图书馆得到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城乡居民身边的阅读中心,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紧制定《图书馆法》,通过立法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早在1850 年,英国议会就通过《公共图书馆法》,规定每1 万人的地区设一所图书馆,地方政府应对本地区的成人和儿童提供图书馆服务,经费从房地产税中提取。这是世界第一部全国性公共图书馆法。至今,世界上已有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颁布了250 多部图书馆法规。而我国早在清末和民国时期,曾以政府及教育部的名义出台过关于图书馆的规程。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之间不平衡的增大,社会各界对推进图书馆立法已形成共识。通过立法,对于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图书馆在经费、办馆方针及科学管理等方面,将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持,对于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解决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增加购书经费投入,提升县级图书馆的办馆水平,加大辐射范围,在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成立分馆,便于读者阅读和借阅。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严格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对基层图书馆进行改造或新建,保证所有图书馆在建筑面积及规格等方面达标;对于各级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占文化事业经费的比例应该有明确的规定。

为扩大辐射范围,可以借鉴苏州图书馆在各区建分馆的经验,让县级图书馆在城市街道和各乡镇农村开设分馆(对于城市已有的部分社区图书馆要理顺管理结构,纳入到县级图书馆统一管理,而已经开设的农家书屋可以纳入到乡镇分馆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做有助于统一管理,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适应未来促进数字图书馆统一建设的发展。街道和乡镇农村的基层图书馆在县级馆的带动和辐射下,未来将呈现出广大的发展空间。

基于乡镇财政收于县财政统一管理的现实,各县级财政应该加大投入给县级图书馆,用于建设分馆和维持日常开支。国家和省市政府也应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县级图书馆的分馆建设。在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全国所有乡镇街道有图书馆、所有村拥有图书室的文化发展新局面。

第三,积极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升其公共服务的功能。

一方面图书馆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严禁图书馆成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地方。

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要有所延伸,体现其公共服务的属性。比如在免费办证免费借阅的基础上,面对所有人平等开放,包括对残障人士等,甚至像杭州图书馆那样,即使对乞丐、拾荒者也照样接纳,允许其进门阅览。在日本,图书馆的亲民性也体现在对流浪人士的包容,允许他们常在图书馆消遣,怡然自得地读书而不会受到侧目或者打扰。我们应该让图书馆工作人员懂得,在阅读面前,众生平等且理应受到尊重。

建议基层图书馆要配备免费的饮用水和空调设施,便于居民们在酷暑或严寒季节到这里休闲。在基层图书馆还要开设休闲阅览室,更多地为孩子和老人提供使用。很多儿童学生放学时间早,可以直接到这里来阅读或完成作业;而很多老人也可以在这里把大量闲暇时间用在阅读或社交活动。譬如在美国,每个镇里都有小巧而方便的图书馆,不仅担负着居民借书还书的功能,而且已经成为社交场合和文化娱乐场合。再比如,日本人的钱包内往往都有一张常去图书馆的日历小卡片,图书馆还为盲人免费配送图书,甚至有的还支持就近在便利店还书等等。因此,提高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要在一些服务读者的细节上做足工夫,以使人们愿意来图书馆并使之成为重要的生活习惯。

第四,积极鼓励和扶持民营图书馆、公益图书馆等。

在城市,应该给予民营图书馆生长的政策和空间。鼓励公立图书馆与民营企业合作,建设基层图书馆。在这方面,温州市图书馆的经验值得借鉴。温州市图书馆与某民营企业合作,在全市图书配置标准未达到国家学校图书馆标准的学校中,每年建10 所以上的基层图书馆,最终达到100 所基层图书馆。其实,在很多城市,已经有一些民营机构创办了图书馆,甚至一些民营书店兼具着民营图书馆的功能。但是,发展一直受到政策限制,需要国家给予其宽松的空间。而在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有些公益基金会以及民间公益组织在那里建立了公益性图书馆(室),其往往具有灵活性和特色,受到了当地学生和农民的欢迎。对于民营图书馆和公益图书馆,国家应该在政策和资金补助方面给予扶持,以使其为繁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此外,还应鼓励城市商场和农村市场等在本场所内建设便捷而有特色的儿童图书馆,便于跟随父母前来的孩子们能够有歇息、寄存并进行阅读的场所。在这方面,新加坡邻里图书馆及区域图书馆的经验值得学习。

图书馆是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如何使图书馆成为文化的重要中心,使其阅读公益性与便捷服务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同时,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和文化水平,越来越考验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对于文化事业的普及性生长,我们应该从那些作为文化“毛细血管”的基层图书馆做起,而不是仅仅做大做强少数标志性大图书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